• 首页
    • 新闻
    • 学校概况
    • 活动
    • 公告
    • 科研进展
  • 学校概况
    • 学校简介
    • 校务委员会
    • 校领导
    • 机构设置
    • 大事记
    • 影像报刊
    • 联系我们
  • 院所设置
    • 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创业与管理学院
    • 创意与艺术学院
    • 人文科学研究院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 免疫化学研究所
    • iHuman研究所
    • 数学科学研究所
    • 材料器件中心
    • 大科学中心
    • SHINE项目
    • 2060研究院
    • 上海临床研究中心
    • 终极能源中心
  • 师资队伍
  • 书院生活
  • 教学培养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学术期刊
    • 通知公告
    • 科研基地
    • 仪器平台
    • 规章制度
    • 联系我们
    • EHS
  • 成果转化
  • 国际合作
  • 党群园地
  • En
    • 中文
  • 招聘
  • 招生
  • 就业
  • 招标
  • 邮件
  • Egate
  • 校历
  • 图书馆
  • 信息公开
  • IT服务
  • 联系我们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学术期刊
  • 通知公告
  • 科研基地
  • 仪器平台
  • 规章制度
  • 联系我们
  • EHS
  • 免化所张贺桥/Roger Kornberg团队与iHuman研究所团队合作报道尼帕病毒RNA依赖的RNA聚合酶复合物结构特征
    12月11日,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Roger Kornberg/张贺桥研究团队(结构生物化学课题组)与iHuman 研究所合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Cryo-EM structure of Nipah virus RNA polymerase complex”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尼帕病毒(Nipah virus)RNA依赖RNA聚合酶复合物的结构特征。 尼帕病毒属于非节段负链RNA病毒(nsNSV)。该类病毒包括多种高致病性病毒,如尼帕病毒、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腮腺炎病毒等。尼帕病毒于1998年首次在马来西亚被发现,并迅速变异并传播至新加坡、孟加拉国、印度、柬埔寨以及中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近年来,亚洲地区尼帕病毒感染事件时有发生。尼帕病毒通常由动物传染给人,也可以人传人,可引发脑炎、肺炎等严重疾病,致死率高达70%。截至目前,针对尼帕病毒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仍然处于研发阶段,尚未有上市产品用于预防或治疗尼帕病毒感染。尼帕病毒基因组编码六种蛋白,其中由L和P蛋白...
    2024-12-13
  • 《自然》发表 | 上科大拓扑物理实验室团队在魔角石墨烯超导机理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拓扑物理实验室陈宇林-陈成团队利用纳米角分辨光电子能谱(Nano-ARPES)技术,发现了超导魔角石墨烯中显著的谷间-电声子耦合效应,并且确定了相应的声子模式。这一发现对科研人员理解魔角石墨烯的超导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北京时间12月11日晚,相关研究成果以“Strong Electron-Phonon Coupling in Magic-Angle Twisted Bilayer Graphene ”(双层魔角石墨烯中的强电子-声子耦合)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魔角石墨烯自2018年发现以来,因其超导电性和强关联电子特性成为国际凝聚态物理研究的热点。其超导性来源于双层转角石墨烯在“魔角”条件下的平展能带,这极大增强了电子的相互作用,为研究莫特绝缘态、高温超导等强关联电子体系提供了新平台。此外,魔角石墨烯中还存在独特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拓扑态,为实现拓扑超导等奇异量子态提供了可能。这一基础研究的成果,具有潜在的量子计算应用价值。魔角石...
    2024-12-12
  • 生命学院向阳飞组建立自组织的人类神经肌肉骨骼三组织类器官模型
    近年来,类器官在人类组织与器官的生理学及病理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然而,目前多数类器官模型仅涵盖单一组织类型,而组织器官的发育成熟以及人体功能的正常实现通常需依赖不同组织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其中,神经肌肉骨骼轴中的组织间互作尤为关键,所涉及的神经、肌肉、骨骼这三种组织在发育进程、身体功能运作以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均有着紧密的联系。现阶段,构建包含神经肌肉骨骼轴的人源类器官模型仍面临诸多挑战。12月9日,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向阳飞课题组在国际期刊Cell Stem Cell(《细胞-干细胞》)上发表题为“Generation of self-organized neuromusculoskeletal tri-tissue organoids from 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s”的研究论文,利用人类多能干细胞构建了首个自组织的人类神经肌肉骨骼类器官(human neuromusculoskeletal organoids, hNMSOs),为研究人类神经肌肉骨骼轴及相关疾病提供了人源体外模型。 与通过组装/融合不...
    2024-12-10
  • 生医工学院程冰冰课题组在聚焦超声开放血脑屏障技术中取得新进展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程冰冰课题组在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发表了题为“Multiple Instance Learning-Based Prediction of Blood-brain Barrier Opening Outcomes Induced by Focused Ultrasound”的研究论文,利用多实例学习等深度学习方法实现了聚焦超声开放血脑屏障效果的快速准确评估,有利于加速聚焦超声开放血脑屏障技术的临床转化。血脑屏障是一种具有高度选择性的半透膜生理结构,在保护大脑的同时,也严重阻碍了脑部的药物递送。经颅聚焦超声联合超声造影剂微/纳泡可实现无创、靶向和可逆的血脑屏障开放,是一种具有广阔前景的脑部药物递送技术(图1)。然而,当前评估聚焦超声靶向开放血脑屏障效果的方法缺乏快速性和简便性,且价格昂贵。目前临床金标准——增强T1加权MRI检测方法需要昂贵的MRI设备,扫描时间长,需要注射较难排出体外的磁共振造影剂钆,而且对于装有心脏起搏器等金属植入物和具有幽闭恐惧症的患...
    2024-12-10
  • 生医工学院钱学骏课题组探索多模态数据在乳腺癌风险分层中的优势
    12月4日下午6点,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钱学骏课题组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在线发表了题为“A multimodal machine learning model for the stratification of breast cancer risk”的研究论文,实现了多层级乳腺癌风险预测,其预测能力超越了资深放射科医生,为更广泛的乳腺癌筛查和诊断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鉴于该重要突破,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杂志在同期发表了研究评述(Research Briefing)文章“Advancing breast cancer risk stratification using multimodal AI”,总结和点评了该研究的发现和意义。在这项工作中,研究团队开发了一款专门面向乳腺癌风险分层的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BMU-Net模型(图1)。该模型巧妙融合了卷积神经网络在特征提取方面的高效性,以及Transformer在高层特征融合与跨模态整合方面的卓越性能。通过在大规模钼靶和超声数据集上进行迁移学习预训练,再结合多模态匹配数据集进行精细化调优,显著提升了...
    2024-12-10
  • 物质学院杨帆课题组通过原子尺度氧化铈模型催化研究揭示CO加氢中的铈活性位特征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杨帆课题组在氧化物表界面催化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通过结合模型与实际催化体系研究,系统阐明氧化铈催化CO加氢反应中原子尺度构-效关系,优化了用于合成气转化的铈催化剂,并推进了模型指导的催化剂设计。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 氧化铈(CeO2)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氧化物催化剂,但其活性位点的本质特征目前仍不清晰。本研究通过在CeO2(111)上合成具有特定铈配位数(CNCe)的结构明确的氧化铈团簇(图 1),并结合STM、SRPES、AP-XPS、DFT计算和模型催化反应测量等方法,在原子层面研究了它们的结构、吸附和催化性质。与平整氧化铈表面相比,负载氧化铈团簇表现出动态可调的铈配位数范围,这与它们在CO活化和加氢方面大幅提升的活性相关。研究发现还原态氧化铈团簇(如Ce3O3)能够强烈结合CO并促进CO解离成原子态碳并随后加氢,而接近化学计量比的氧化铈团簇(如Ce3O7)则...
    2024-12-09
  • 物质学院刘晓平课题组提出硅基光学相控阵新架构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刘晓平教授与深圳大学秦琦教授合作,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硅基光学相控阵架构,通过预先校正由加工误差和波导串扰引起的相位与幅度误差,首次在单个硅基光学相控阵中同时实现了大视场、高旁瓣抑制比和复杂波束成形功能,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光学期刊Optica。随着激光雷达(LiDAR)和空间光通信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小型固态光束控制装置引起了广泛关注。这类装置需要能够在大视角范围内灵活调整方向的高质量单波束,具备较小的发散角和更高的旁瓣抑制比,以实现更大的覆盖范围、更高的分辨率和更低的功耗。在这种需求的驱动下,硅基光学相控阵逐渐成为固态光束控制研究的热点。目前,大部分硅基光学相控阵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减小光束发散角,以实现更远的波束扫描。然而,相较于波束扫描,波束成形的潜力常被忽视。波束成形不仅可以提升光束的质量,还能支持更复杂的应用场景,如目标追踪和多点通信等。这些功能在微波领域已得...
    2024-12-09
  • 信息学院寇煦丰、祝智峰课题组实现基于自旋拓扑器件的人工神经网络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高效硬件的需求日益增加,自旋器件凭借其非易失性、低功耗和高集成度的特点,在加速神经网络计算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当前,自旋器件正逐渐成为新型人工智能硬件研究的热点之一。近日,上海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后摩尔中心(PMICC)寇煦丰、祝智峰团队,利用分子束外延技术设计制备了基于2英寸磁性拓扑异质结Bi2Te3/CrTe2薄膜,实现了能同时具备类脑突触和神经元功能的自旋轨道矩器件阵列(spin-orbit torque device array),并集成了批量归一化算法和可训练激活函数,相关研究成果以“Integrate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with Trainable Activation Function Enabled by Topological Insulator-based Spin-Orbit Torque Devices”为题在线发表于知名学术期刊ACS Nano。在前期工作中,研究人员基于Bi2Te3/CrTe2薄膜实现了低功耗的自旋轨道矩(SOT)驱动的磁化翻转。在此基础上,团队通过自旋轨道矩对磁畴的精确调控,实现...
    2024-12-07
  • 创艺学院张振波课题组在高性能钛合金增材制造及组织调控方法取得进展
    11月5日,上海科技大学创意与艺术学院智造系统工程中心(CASE)张振波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马英杰课题组在增材制造领域期刊《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发表了题为“Additive manufacturing of a new titanium alloy with tunable microstructure and isotropic properties”的研究论文。通过系统研究新型亚稳β钛合金在3D打印过程中微观组织演化和化学成分再分配规律,制备出了具有等轴晶、无织构、力学性能各向同性的高强高韧钛合金,为3D打印钛合金在重大装备领域的工程应用奠定基础。相较于传统制造方法,增材制造工艺能够实现复杂零部件的一体化近净成型。但在增材制造过程中高温度梯度、高冷速和复杂的循环热历史等因素,导致增材制造的传统钛合金具有极强的织构和力学性能各向异性,是增材制造钛合金工业化应用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智造系统工程中心增材制造实验室与中科院金属所马英杰课题组合作,针对新型富Fe的亚稳β钛合金(Ti-3...
    2024-11-29
  • 信息学院傅旻帆课题组在电磁兼容领域取得两项新成果
    近期,上海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智慧电气科学中心(CiPES)傅旻帆课题组在无线充电电磁兼容领域取得研究进展,2项成果在电力电子领域国际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上发表。感应式电能传输(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IPT)采用类天线的感应耦合器进行无线充电,会对周边物体产生辐射型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EMI)。从辐射EMI的角度出发,IPT系统是一类全新的被研究对象,其耦合器的非封闭设计与天线效应将对外界产生强辐射干扰,终端的高自由度摆放与位移将进一步扩大耦合器EMI的影响范围。傅旻帆课题组致力于研究耦合器所致的辐射型EMI,探索其产生机理,并提出了两种抑制方法。 图1 无线充电系统中的高频辐射电磁干扰 感应式无线充电系统中高频辐射电磁干扰的评估与抑制研究人员着重分析了耦合器所致的电磁干扰成因,并设计了低辐射逆变用以抑制辐射场强。研究深入评估了电容、电感及耦合器的宽频特征对...
    2024-11-28
  • 上科大拓扑物理实验室郭艳峰、王文波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实验发现反常霍尔效应产生新机制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拓扑物理实验室郭艳峰课题组、王文波课题组与合作者在实验中发现了一种新型反常霍尔效应产生机制,即磁性材料中费米能级附近存在外尔点时,增强的磁畴壁不对称斜散射导致的巨大非本征反常霍尔效应。其磁场可控周期性排列条纹状磁畴使得该非本征反常霍尔效应高度可控。该成果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本征反常霍尔效应由磁性材料非零的贝里曲率产生,其电导通常正比于磁化强度,因此反常霍尔效应通常不出现在自旋相互抵消的反铁磁材料中。但是,当反铁磁材料具有非共线磁结构时,也会产生非零的贝利曲率,从而表现出反常霍尔效应,如近几年广泛研究的非共线反铁磁材料Mn3Sn,在室温下表现出与很多铁磁材料堪比拟的大于100 S cm-1的反常霍尔电导。另一方面,由于本征反常霍尔效应与贝利曲率相联系,具有很高的可控性,因此成为下一代自旋电子学应用的重要选择,而非本征反常霍尔效应由于其产生机...
    2024-11-26
  • 上科大拓扑物理实验室郭艳峰课题组与合作者在磁性拓扑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在磁性材料中,磁有序与电子能带结构之间的关联产生了丰富的物态或物性,如量子反常霍尔态、拓扑相变、金属-绝缘体相变、反常能斯特效应等,因此成为凝聚态物理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拓扑物理实验室郭艳峰课题组近几年致力于新型磁性拓扑材料探索,取得了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近期,郭艳峰课题组与合作者在相关方向又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研究结果分别发表于《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笼目磁性拓扑材料EuTi3Bi4新颖拓扑表面态笼目晶格材料的电子结构同时具有平带、狄拉克点和范霍夫奇点这三种特征,此外还具有很强的几何阻挫,因此被视为研究强关联电子、非平庸拓扑以及寻找量子自旋液体的极佳平台。之前发现的笼目晶格体系AV3Sb5(A = K, Rb, Cs)表现出了超导、电荷密度波、非平庸拓扑以及电子向列相等丰富的物理性质,成为近期凝聚态物理领域一个研究热点。相...
    2024-11-26
  • iHuman研究所赵素文课题组与合作单位发布脊索动物嗅觉受体数据库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与中国天翼云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发布了专注于脊索动物嗅觉受体的数据库——脊索动物嗅觉受体数据库(Chordata Olfactory Receptor Database, CORD),相关文章近期已在Protein & Cell发表。 嗅觉作为脊索动物最古老、最复杂的化学感知系统之一,在动物的生存、繁衍和社交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了解嗅觉受体的结构和功能不仅有助于揭示动物对气味的感知机制,还有助于深入探讨嗅觉与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然而,脊索动物嗅觉受体的研究一直面临着一个重要挑战:除少数模式动物外,其他物种的嗅觉受体基因注释差、数据分散、配体信息缺乏统一整理等。针对这些痛点,CORD应运而生。CORD数据库:汇聚超百万条脊索动物嗅觉受体数据CORD是全球首个专注于脊索动物嗅觉受体的专业数据库,致力于为研究者提供全面的嗅觉受体数据和分析工具。目前,数据库涵盖了2776个脊索动物物种,共计1176818个嗅觉受体序列,其中包括663380个...
    2024-11-25
  • 信息学院郑杰团队与合作者系统性评估人工智能方法发现抗癌药物靶点的能力
    近期,上海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郑杰课题组与合作者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Benchmarking Machine Learning Methods for Synthetic Lethality Prediction in Cancer”的研究论文。文章通过设计多个场景系统性比较了12种最新的机器学习方法在合成致死(Synthetic Lethality, SL)抗癌药物靶点预测中的表现。该研究为科学家提供了详尽的指南,帮助他们选择最适合的SL预测工具,从而推动精准抗癌药物的研发。 图1 文章标题 合成致死(SL)是一种基因之间的遗传相互作用关系,即当两个基因同时发生突变或扰动时会导致细胞死亡,而单个基因被扰动并不会产生这一效果。这一特性使SL成为一种有潜力的癌症治疗策略,因为通过靶向癌症特异性突变基因的合成致死伙伴基因,可以杀死癌细胞而不影响健康细胞的生存。尽管SL现象已经被发现超过一个世纪,但其实际应用仍然面临挑战,尤其是在快速、精准地识别与癌症相关的SL基因...
    2024-11-25
  •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893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6/64 跳转到 

上海市浦东新区华夏中路393号 201210(浦东校区)

上海市徐汇区岳阳路319号8号楼 200031(岳阳路校区)

Copyright © 上海科技大学 版权所有沪ICP备13001436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6855号

  • 附属学校
  • 附属幼儿园
    官方微信
En 中文
  • 学校概况
    • 学校简介
    • 校务委员会
    • 校领导
    • 机构设置
    • 大事记
    • 影像报刊
    • 联系我们
  • 院所设置
    • 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创业与管理学院
    • 创意与艺术学院
    • 人文科学研究院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 免疫化学研究所
    • iHuman研究所
    • 数学科学研究所
    • 材料器件中心
    • 大科学中心
    • SHINE项目
    • 2060研究院
    • 上海临床研究中心
    • 终极能源中心
  • 师资队伍
  • 书院生活
  • 教学培养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学术期刊
    • 通知公告
    • 科研基地
    • 仪器平台
    • 规章制度
    • 联系我们
    • EHS
  • 成果转化
  • 国际合作
  • 党群园地
  • 招聘
  • 招生
  • 就业
  • 招标
  • 邮件
  • Egate
  • 校历
  • 图书馆
  • 信息公开
  • IT服务
  • 联系我们
  • 附属幼儿园
  • 附属学校

© 2017 ShanghaiTech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