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
    • 学校概况
    • 活动
    • 公告
    • 科研进展
  • 学校概况
    • 学校简介
    • 校务委员会
    • 校领导
    • 机构设置
    • 大事记
    • 影像报刊
    • 联系我们
  • 院所设置
    • 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创业与管理学院
    • 创意与艺术学院
    • 人文科学研究院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 免疫化学研究所
    • iHuman研究所
    • 数学科学研究所
    • 材料器件中心
    • 大科学中心
    • SHINE项目
    • 2060研究院
    • 上海临床研究中心
    • 终极能源中心
  • 师资队伍
  • 书院生活
  • 教学培养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学术期刊
    • 通知公告
    • 科研基地
    • 仪器平台
    • 规章制度
    • 联系我们
    • EHS
  • 成果转化
  • 国际合作
  • 党群园地
  • En
    • 中文
  • 招聘
  • 招生
  • 就业
  • 招标
  • 邮件
  • Egate
  • 校历
  • 图书馆
  • 信息公开
  • IT服务
  • 联系我们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学术期刊
  • 通知公告
  • 科研基地
  • 仪器平台
  • 规章制度
  • 联系我们
  • EHS
  • 生医工学院43篇摘要入选2025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年会
    一年一度的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ISMRM) 将于2025年5月10日至15日在美国夏威夷举行。在 ISMRM 2025 征稿期间,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相关成果共被收录43篇,其中10篇口头报告(Oral) ,2篇快速演讲(Power Pitch)。 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ISMRM)成立于1994年,是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的磁共振领域国际专业学会,会员超过8500人,涵盖临床医生、物理学家、工程师、生物化学家和技术专家等多学科专业人士。学会旨在推动磁共振技术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开发与应用。ISMRM年会是该领域的顶级学术盛会,2025年共收到10452篇摘要,其中仅有7.6%的摘要被选为口头报告(Oral);快速演讲(Power Pitch) 录用524篇;电子海报(Digital Poster) 录用3241篇;传统海报(Traditional Poster) 录用554篇。上科大生医工学院在本次会议征稿中取得优异成绩,展现了学院在磁共振领域的研究实力和创新能力,也体现了学院在相关领域的持续进步和发展潜力。ISMR...
    2025-02-20
  • 免化所癌症干细胞研究组与合作者建立一种可预测病人反应的新型个体化脑瘤类器官模型
    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上海临床研究中心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和德国癌症研究中心等单位紧密合作,建立了一种新型个体化患者肿瘤类器官(IPTO)模型,利用患者来源的肿瘤样本,真实再现了原发性及转移性脑肿瘤的分子病理、细胞病理和肿瘤微环境,能够精准预测患者的药物反应。近日研究成果以“Individualized Patient Tumor Organoids Fully Recapitulate Human Brain Tumor Ecosystems and Predict Patient Response to Therapy”为题,发表在国际期刊《细胞-干细胞》(Cell Stem Cell)。肿瘤类器官是癌症研究的重要工具,但现有的脑瘤类器官模型存在一定局限,限制了其在临床反应预测中的应用。目前已建立的脑瘤类器官大多针对恶性胶质母细胞瘤,这些类器官虽然能够部分保留肿瘤的形态特征、细胞组成、基因组异常和侵袭性等,但未能充分模拟肿瘤细胞与正常脑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现有模型在体外培养后,免疫细胞及肿瘤相关免疫微环境细胞的数...
    2025-02-20
  • 信息学院杨恒昭课题组在电池健康状态估计和寿命预测领域取得两项新成果
    作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布局和世界范围内温室气体“净零排放”(net-zero emissions)长远目标的重要支撑,储能技术的作用日益凸显。锂离子电池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储能技术之一,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老化和退化,导致其性能下降、安全风险升高。因此,精确估计并精准预测其健康状态(SOH)成为提高锂离子电池系统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关键技术。同时,如何在锂离子电池退化的早期阶段精准预测其寿命,对于锂离子电池的研发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锂离子电池的老化和退化机制十分复杂,且在早期阶段缺乏明显的退化特征,目前的健康状态估计和早期寿命预测算法仍存在精度较低、泛化能力较差等问题。近日,上海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智慧电气科学中心(CiPES)杨恒昭教授课题组(储能实验室)在锂离子电池健康状态估计和寿命预测领域取得两项研究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上海科技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分别发表于储能领域国际期刊Journal of...
    2025-01-27
  • 信息学院赵登吉课题组发表在线合作博弈等方向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第39届人工智能促进协会年会(The 39th Annual AAAI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AAI 2025)和第24届智能体与多智能体系统国际会议(The 24th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utonomous Agents and Multi-Agent Systems, AAMAS 2025)相继公布论文录用结果,上海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赵登吉课题组在网络中的机制设计和在线合作博弈两大方向上的多项研究成果被接收。赵登吉教授以独立作者的身份在AAAI 2025 Senior Member Presentation Track 上发表了题为“Incentives for Early Arrival”的蓝天创想专题(Blue Sky Ideas Track)论文。该专题旨在激励学界追求新方向的想法和愿景,要求论文作者过去的工作已获国际认可并有非常强的发表记录,本次会议共接收6篇此类论文。研究基于课题组在AAMAS 2024上获得最佳论文奖的工作(Incentives for Early Arrival in Cooperative Games)展开,深入阐述了激励早加入在多个在线合作博弈场...
    2025-01-27
  • 生命学院席莹课题组揭示TWEAK-Fn14信号通路在肺纤维化中发挥保护性作用
    近年来巨噬细胞在肺再生修复和纤维化发生中的作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随着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发展,巨噬细胞的异质性被逐步揭示。1月20日,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席莹课题组在国际学术期刊Cell Reports(《细胞报告》)上发表了题为“TWEAK-Fn14 signaling protects mice from pulmonary fibrosis by inhibiting fibroblast activation and recruiting pro-regenerative macrophage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TWEAK-Fn14信号通路在肺纤维化中的保护性作用,并发现肺部损伤后单核来源的巨噬细胞被招募进入肺组织,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演进这些细胞在损伤修复过程中发挥着促炎、促纤维化、促组织再生的作用。 肺纤维化是一种慢性进展性呼吸系统疾病,其特征是细胞外基质大量沉积,导致气体交换功能丧失。肺纤维化中最常见的一类是特发性肺纤维化(IPF),该病的中位生存期只有2-3年。目前IPF的治疗手段局限于肺移植和抗纤维化药物的使用。肺移植因为供体有限、...
    2025-01-22
  • 物质学院高得伟课题组利用环张力释放策略构筑轴手性环丁烷硼酸酯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高得伟课题组首次实现了基于双环[1.1.0]丁烷(BCBs)衍生的硼酸酯复合物介导的1,2-金属盐重排反应,构建了一系列轴手性环丁烷硼酸酯。该工作解决了该类化合物在迁移反应时立体选择性难以调控的难题,为环丁烷手性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极大拓展该类化合物在手性化学中的应用空间。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环丁烷骨架是有机化学中重要的单元,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和生物活性分子中(图1a)。双环[1.1.0]丁烷(BCBs)及其衍生物由于桥连的C−C σ键具有高的环张力特性,近年来引起学术界的关注。该类化合物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合成环丁烷骨架,其中之一就是BCB衍生的硼酸酯复合物通过1,2-金属酸盐重排反应,实现自由基或离子途径的环张力释放反应以制备多取代环丁烷硼酸酯(图1b)。可能是因为BCB衍生物的高反应活性使得反应的选择性调控极具挑战性(图1c),故其不对称...
    2025-01-14
  • iHuman研究所徐菲团队揭示爱帕琳肽受体调控新机制,助力肥胖、心血管及衰老疾病药物研发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徐菲课题组与华中科技大学刘剑峰团队合作,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regulation of monomeric and dimeric apelin receptor”的研究论文,系统解析了爱帕琳肽受体(apelin receptor, APJR)在单体与二聚体状态下的配体结合和信号调控机制,揭示了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二聚化对配体识别及信号调控的重要影响。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对GPCR信号转导机制的理解,也为肥胖、心血管疾病以及衰老相关的疾病新药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徐菲课题组长期致力于Apelin受体研究,继2017年率先在国际上发表首个APJR晶体结构,以及2022年首次揭示APJR的单体/二聚体与下游Gi蛋白复合物结构后,此次利用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进一步解析了APJR在结合内源性多肽配体apelin-13时, 以单体和二聚体状态与Gi蛋白结合的复合物结构(APJR: Gi蛋白分别为1:...
    2025-01-06
  • 生命学院沈伟课题组揭秘高温适应的神经机制,为抵御高温环境提供新策略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沈伟课题组在国际期刊《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发表了题为” Heat Acclimation in Mice Requires Preoptic BDNF Neurons and Postsynaptic Potentiation”(小鼠依赖于下丘脑视前区BDNF神经元和突触后增强的高温习服机制)的研究论文,揭示了长期热适应(高温习服,Heat Acclimation)的神经环路与分子机制,为应对高温环境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和潜在干预策略。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形势下,高温习服对于提高个体在高温环境下的生存能力至关重要。高温习服是指生物体在反复暴露于高温环境后,通过生理和生化适应机制增强对热应激的耐受性。这一过程不仅能改善心血管功能、提升运动性能,还能有效减轻热应激引发的焦虑和不适,对于保障人类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尽管高温习服在人类研究中已有广泛应用,但其背后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尤其是具体的神经环路和分子信号如何调控高温适应过程。...
    2024-12-30
  • 生命学院张辉课题组合作揭示心梗后心脏纤维化新机制
    心脏纤维化是一种以心脏中细胞外基质(ECM)过度沉积为特征的常见心脏病理过程。心脏在遭受缺血、机械损伤或炎症时,成纤维细胞会被激活,并分泌大量ECM,导致纤维化。过度的心脏纤维化可能引起心肌僵直、心律失常,降低心功能,并加速心力衰竭的发展。当前尚无针对心脏纤维化的有效临床治疗方案,找到有效的策略来抑制或逆转心脏纤维化对于改善心脏病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2月20日,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张辉教授团队,联合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及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唐娟教授团队,以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刘琛主任医师团队,在Circulation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Activation of imprinted gene Pw1 promotes cardiac fibrosis after ischemic injury”的研究论文,首次揭示了母本印记基因Pw1在心脏缺血性损伤后通过调控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促进ECM产生,并在心脏纤维化中发挥关键作用。  印记基因是...
    2024-12-30
  • 信息学院寇煦丰课题组在IEDM-2024发表新型磁存储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后摩尔中心(PMICC)寇煦丰课题组联合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张锡祥团队,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第70届国际电子器件会议(International Electron Device Meeting, IEDM)上,以题为“Field-Free Rashba-Type Crystal Torque MRAM with High Efficiency and Thermal Stability”报告了新型磁存储器(MRAM)最新研究成果。IEDM自1955年创办以来,一直是国际半导体技术界的权威会议和风向标,为全球集成电路领域提供了一个展示技术突破的重要平台。此次上海科技大学再次以第一完成单位在IEDM上发表论文,体现了学校在微电子领域的科研实力和影响力的持续增强。当前,数据驱动的新计算范式对存储需求呈现爆炸式增长,市场迫切需要高速、低能耗的新型存储器件。MRAM 因其兼具非易失性、高读写速度(1 ns)、高擦写次数(1015)的特点,被视为下一代存储技术的重要候选,受到全球半导体厂商的高度关注。然而,当前主流的电流型STT-M...
    2024-12-26
  • 物质学院齐彦鹏课题组在In₂Te₅的高压研究中实现无序增强的非晶超导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齐彦鹏课题组联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苏州大学等合作单位,通过高压调控实现了晶体材料In2Te5体系的相边界展宽,观测到无序增强的非晶超导现象,这一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图1 论文发布页面热力学关系中经典的吉布斯相律指出,当跨越相边界时,物质的结构会发生相变,从而导致物性的突变。这使得相变边界附近的物性研究和相图的精确测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齐彦鹏课题组充分考虑In2Te5的结构特征,利用高压手段通过部分破坏体系长程平移对称性的方式,将经典的相变边界有效扩展为一个大范围的非晶转变区域,从而实现了加压过程中In2Te5单晶的晶态-非晶态-晶态(CAC)相变。 图2 In2Te5 晶态-非晶态-晶态(CAC)相变的微观机制与实验证据。 通过原位同步辐射衍射研究,团队发现In2Te5的上述相变源于相对刚性的[In2Te2]2+区块的旋转,这些区块由...
    2024-12-23
  • 物质学院Alexander Ochirov教授在旋转黑洞的量子场论研究中取得进展
    自2015年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和意大利室女座干涉仪(Virgo)观测到黑洞合并以来,黑洞合并已成为可以观测的物理现象。未来的引力波实验,将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测量这些有趣天体的性质。但在理论方面,目前仍缺少对旋转黑洞的高阶有效引力相互作用的理解。作为黑洞合并现象的首批研究者之一,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助理教授Alexander Ochirov与合作者提出了一个描述旋转黑洞的动力学的理论框架,相关进展近期陆续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和《高能物理杂志》(Journal Of High Energy Physics, JHEP)上在线发表。这一理论框架的建立是基于量子场论中有质量、高自旋粒子的散射振幅。加入上海科技大学前,Ochirov教授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工作期间,成功将旋转黑洞的Kerr解与Nima Arkani-Hamed、Tzu-Chen Huang和黄宇廷(Yu-tin Huang)提出的一系列简单的高自旋散射振幅联系起来。此后,Ochirov教授与合作者一直在进行理论...
    2024-12-23
  • 物质学院郑宜君课题组通过自催化反应网络实现对动态材料的时空控制
    自催化反应是化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反应产物能够作为催化剂进一步加速反应进程。这一特性在生物系统中表现为一种基本的组织和功能调控机制,例如微管动力学中由自催化过程驱动的生长与收缩的交替,凸显出自催化反应的时空调控在细胞组织和复杂生物调控过程中的重要性。近年来,科学家们越来越关注将化学反应网络(CRN)整合到合成材料中,以探索和模仿生命系统中的动态行为。然而,利用自催化机制构建实现精确时空控制的动态材料体系仍然面临挑战。为解决这些难题,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郑宜君课题组巧妙设计了一个包含两个连续自催化反应的网络。课题组通过将该自催化反应网络耦合到材料中,实现了对溶胶与凝胶转变前沿的时空控制。同时,团队基于自催化反应的动力学常数建立了反应-扩散模型,对材料的时空转变进行理论预测。这一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 图|由...
    2024-12-17
  • 智能感知与人机协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多项研究成果入选NeurIPS 2024
    上海科技大学智能感知与人机协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专注于新一代机器智能与人类协同发展及相互增强技术,致力于建设智能人机协同与交互原创研究基地。本年度,实验室9项研究成果成功入选神经信息处理系统大会(Conference o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NeurIPS 2024),研究成果涵盖3D场景理解、视觉-语言基石模型、深度平衡模型、生物成像重建等前沿方向。今年大会共收到15671篇有效论文投稿,录取率为25.8%。大会于12月9日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1. 使用八叉树查询进行的高效、多粒度占用预测方法OctreeOcc: Efficient and Multi-Granularity Occupancy Prediction Using Octree Queries3D场景理解中的占用预测对自动驾驶、机器人导航等领域至关重要。然而,传统方法依赖于规则网格表示,计算成本高昂,且难以捕捉小物体的细节。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创新的 3D 占用预测框架OctreeOcc。实验表明,OctreeOcc 在预测性能上超越现有方法,同时将计算成本降...
    2024-12-16
  •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893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5/64 跳转到 

上海市浦东新区华夏中路393号 201210(浦东校区)

上海市徐汇区岳阳路319号8号楼 200031(岳阳路校区)

Copyright © 上海科技大学 版权所有沪ICP备13001436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6855号

  • 附属学校
  • 附属幼儿园
    官方微信
En 中文
  • 学校概况
    • 学校简介
    • 校务委员会
    • 校领导
    • 机构设置
    • 大事记
    • 影像报刊
    • 联系我们
  • 院所设置
    • 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创业与管理学院
    • 创意与艺术学院
    • 人文科学研究院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 免疫化学研究所
    • iHuman研究所
    • 数学科学研究所
    • 材料器件中心
    • 大科学中心
    • SHINE项目
    • 2060研究院
    • 上海临床研究中心
    • 终极能源中心
  • 师资队伍
  • 书院生活
  • 教学培养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学术期刊
    • 通知公告
    • 科研基地
    • 仪器平台
    • 规章制度
    • 联系我们
    • EHS
  • 成果转化
  • 国际合作
  • 党群园地
  • 招聘
  • 招生
  • 就业
  • 招标
  • 邮件
  • Egate
  • 校历
  • 图书馆
  • 信息公开
  • IT服务
  • 联系我们
  • 附属幼儿园
  • 附属学校

© 2017 ShanghaiTech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