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举办“传承红色基因:抗战精神的当代践行与文化回想”专题对谈活动

发布时间2025-11-19文章来源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作者责任编辑

        11月18日晚,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主办的“传承红色基因:抗战精神的当代践行与文化回想”专题对谈活动在创管学院举行。滨海县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徐振理应邀做客上科大,与现场六十余名师生分享了他四十余年为英烈寻亲、守护红色记忆的感人事迹。人文科学研究院陈茂华主持讲座。




四十余年来,徐振理以其执着与坚守,自费寻访、考证,致力于新四军史研究及英烈事迹发掘,他被誉为新四军史“活档案”、英烈之“守护者”、红色基因之“传承人”。他曾七次登上央视大型公益栏目《等着我》,为抗战英烈寻找失散亲人,帮助数十个家庭实现跨越时空的“重逢”。在史料整理与红色阵地建设方面,徐振理编撰了《滨海百岁新四军老战士事迹展》《新四军三师女兵事迹展》等多部著作,牵头策划创办多个红色场馆园地,组建志愿服务团队,深入学校、社区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地开展宣讲,影响广泛。



此次活动采用主题演讲与深度对谈相结合的方式。在主题演讲环节,徐振理讲述了一个个为烈士“找名字、找家属、找故事”的真实经历,细节真挚动人。他对每一处史料的严谨考证、对每一位英烈的深切共情,令在场师生动容。在对谈环节,人文院2024级本科生朱明轩、信息学院2023级本科生王瑞川、物质学院2023级本科生宋伊三位同学,围绕徐振理的寻访历程、心路感受与历史考证等核心问题,与嘉宾展开真诚对话。

谈及初心, 徐振理回忆起1983年退伍后在民政部门负责换发烈士证书的契机。面对一批批找不到亲人的烈士档案,他立下“不能让他们与亲人失去联系”的誓言。他特别提到,自己的爷爷是抗战时期的财粮员,外公在淮海战役中牺牲,母亲的表叔也是抗日烈士,这样的家庭背景让他对“寻找”二字有着不一样的理解。“小时候听父辈讲这些故事,就觉得这些英烈不是遥远的名词,而是像亲人一样具体鲜活的人。”

说到艰辛,徐振理讲起为卢岁平烈士寻亲的案例——父母双亡、未婚无后,几乎没有任何线索。他花了数年时间,在档案馆翻到泛黄的抚恤金存根,又辗转找到当年法院卷宗,最终才在茫茫人海中寻得突破。当问及是否想过放弃时,他坦言:“最难的时候,是烈士那双眼睛在档案里‘看着’我,我说服不了自己停下来。”而当在《等着我》舞台上看到烈士遗属跨越半个世纪等到亲人消息时,“那一刻不是欣慰,而是觉得肩上又沉了些——还有那么多人等着我们。”

论及传承,同学们提问,青年学子该如何践行英烈精神。徐振理勉励大家:“担当不一定轰轰烈烈,把学问做实、把人品立正,就是对无名英雄最好的致敬。”他鼓励青年学子从身边小事做起,将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各自的科研与学习岗位上坚守责任、勇于担当。



本次活动受到了学校师生的热烈欢迎,现场座无虚席。讲座结束后,同学们踊跃举手提问,现场气氛热烈。多位同学不仅提出了深刻的问题,还主动分享了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深切感想,或讲述家族中的抗战故事,或表达对未来责任的思考,形成了真挚的情感共鸣。

这场关于信仰与坚守的大思政课,在初冬的校园里留下了温暖而持久的余温。上海科技大学思政部在近年大思政课模式创新的探索中,希望通过新时代榜样的言行,引导师生感悟信仰力量,树立崇尚英雄、缅怀先烈的良好风尚,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青年心中扎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