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科技大学第二届表界面科学与催化论坛(The 2nd ShanghaiTech Workshop on Interface Science and Catalysis,简称WISC-2025)在校内成功召开。本届论坛由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与大科学中心联合举办,刘志教授、胡培君教授和申文杰教授共同担任会议主席。
上科大常务副校长印杰在开幕式上致辞。印杰指出,上科大自建校以来始终坚持“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办学理念,依托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的联合办学机制,学校在能源与环境、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关键领域已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平台。他表示,表界面科学与催化研究在能源转型、绿色化工、清洁制造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国家需求中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上科大期望以本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凝聚各方力量,推动学科交叉与协同创新,促进国际合作交流。

常务副校长印杰致辞
本届论坛围绕表界面科学与催化领域的基础研究前沿进展,重点聚焦表界面催化机制、液固界面电化学表征、动态催化与构效关系调控、催化基础理论与建模、AI助力先进表征工具应用等前沿方向,展开深入研讨。

会议合照

会议现场
论坛共邀请了来自美国、德国、奥地利、土耳其、新加坡以及国内的近30位表界面与催化领域的顶尖专家和知名学者作特邀报告。海外嘉宾包括美国华盛顿大学化学系讲席教授、美国ACS、AVS和AAAS会士Charles T. Campbell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界面研究与催化中心主任Jörg Libuda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主任教授Jiong Lu;土耳其比尔肯特大学 Emrah Ozensoy 教授;奥地利科学院院士、维也纳工业大学Günther Rupprechter教授;德国基尔大学Swetlana Schauermann教授;欧洲科学院、奥地利科学院和德国科学院院士、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资深教授Hans-Peter Steinrück和德国科学院院士、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Christof Wöll 教授等八位国际知名学者,他们长期深耕表界面催化、原位谱学与动态催化的核心领域,在国际学界具有重要影响力。国内嘉宾包括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傅强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黄伟新教授、复旦大学刘志攀教授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朱俊发教授等二十余位专家,他们围绕催化基础理论、液固界面动态过程、纳米结构表征等主题作了系统报告。
与会嘉宾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围绕催化剂表面微结构演化、界面原位监测手段的发展、跨尺度耦合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展开了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同时围绕本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与先进表征工具的结合应用展开深度研讨,为推动表界面科学与催化研究和大科学装置的交叉融合及方法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
本届论坛的成功举办对推动国内科研人员与国际同行的深度互动与学术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未来,物质学院与大科学中心将继续凝聚优势资源,争取更多合作单位的支持,进一步推动本领域的国际合作与联动,并持续提升WISC这一“小而精”特色学术会议的影响力,使之成为本领域科研工作者彼此交流,交叉融合的桥梁和标志性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