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女科学家曾在怎样艰苦的环境中开拓事业?当代女性科研骨干应如何探索独特而有价值的研究方向?青年女性研究者该如何规划自己的科研生涯?这些问题引发了深入思考。9月23日,在上海科技大学举行的2025年"女科学家成长计划"活动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上科大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特聘教授王恩多,上科大生命学院教授刘如娟,以及博士研究生张媛媛分别分享了自己的科研经历,生动展现了女性在科学研究领域所展现的卓越能力和独特风采。
在分享环节,王恩多院士、刘如娟教授和张媛媛同学作为“一门三代”师徒,分别讲述了各自的科研体悟。王恩多以“继承前辈的科学精神,拓展科研的创新思维”为主题发表演讲。她表示,做科研心中要有明确目标,科学之路虽曲折且充满困难,但贵在坚持。王院士以自己四十年如一日专注于同一研究方向为范例,指出老一辈科学家的治学精神始终激励着后辈奋勇前行。目前,王院士带领团队在氨基酰tRNA合成酶与tRNA相互作用和tRNA修饰及其修饰酶的研究领域,已实现了多项重要突破。她还特别指出,科研道路上男女平等,要以工作求平等,以贡献求地位,而科研事业的未来与希望正寄托在年轻人身上。
刘如娟教授则为现场的师生分享了她的科研“秘笈”:好奇、热爱、勇气与支撑,是她十多年来专注于RNA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动力。“回望我的科研之旅,它源于未知的好奇,成于探索的勇气,更因持续的研究热忱而历久弥新。我始终相信,那些最具突破性的科学发现,永远发生在计划之外的岔路上。”刘如娟表示。
张媛媛表示,面对长实验周期和反复的实验结果时,如何调整心态、不被沮丧击退,从不是女性专属的难题,而是每个科研人都会遇到的考验。“正是老一辈的女科学家在质疑声中起跑,为我们扫除了无数障碍,让女性科研工作者的贡献得以‘被看见’,进而‘被欣赏’。”张媛媛深情地说道,“此刻,我接过的不仅是这支发言的话筒,更是一根承载着期望的接力棒。我将倍加珍惜眼前这个日趋公平、开放的学术环境,同时不忘伸出援手,拉一把更多正在准备起跑的人。”
“目前,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占比已达45.8%,女性正从科技领域的‘参与者’一步步迈向‘引领者’。”活动上,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相关负责同志分享了这一数据。赛默飞中国区总裁方明杰在致辞中表示:“在生物医药、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前沿科技领域,女性科研人员凭借独特的洞察力和创新思维,正成为推动科研成果高质量增长的核心力量。”
上科大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作为学校核心学院之一,始终围绕“解决人类健康相关科学问题”构建学科方向,建设国际高水准的研究型学院。生命学院院长罗振革教授在启动仪式上表示,“女科学家成长计划”关注女性在科研领域的发展需求,与学校“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目标高度契合。此次计划在上科大启动,将为师生提供近距离接触顶尖科研力量、获得更多资源对接的机会,助力女性在创新科研道路上稳步前行。
为帮助更多女性顺利投身科研、解答成长上的困惑,活动还特设问答环节。王恩多院士、刘如娟教授、张媛媛同学,以及上科大生命学院副院长李秋凝、生命学院分子影像平台负责人李晓明、赛默飞科学家代表严然,围绕科研经验、职业发展困惑、女性科研工作者面临的挑战等话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与互动。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女科学家成长计划”自2021年推出以来,始终致力于为中国科研领域的女性群体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激发女性在科研相关领域的潜能,鼓励女性科研人员坚持职业发展道路,追求更高目标。三年来,该项目先后走进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八所高校,邀请40余位优秀女科学家,与2000余名高校理工科女生进行现场交流,搭建科研经验传承的桥梁,有效激发女性科研热情与创新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