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爱簪花,人生得意处“池边相祝趋闻喜,剩取宫花一朵簪”;适逢节令时“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就连感叹光阴易逝,也要来一句“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无论青丝白发,斜斜插进冠髻的花茎,如同文人手中的湘妃竹笔。风来,花叶轻颤;伏案,墨香交织。鬓畔生花,最见风骨……时光流逝,簪花虽随冠发之俗远矣,而在一些民间习俗中,它却以另一种姿态展示着对文化传承与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5毕业季,图书信息中心精心策划“图书馆里见非遗:蟳梦花香,埔叙华章”非遗簪花活动,特邀泉州蟳埔非遗传承人、泉州市蟳埔簪花围协会会长黄丽泳(晴天姐姐)亲临现场,通过微讲座+互动体验的形式,带领师生亲身领略非遗技艺的精湛与独特,为毕业季校园生活增添鬓间雅致。
活动现场
蟳埔村是泉州东海的一个小渔村,自元朝初年建村以来,历经岁月风雨,已拥有近800年村史。这里有福建三大渔女之称的蟳埔女,其头上戴的簪花围有“头上花园”的美誉。在微讲座环节,黄丽泳介绍了蟳埔的人文历史、时代变迁,以及“簪花围”这项技艺如何在几代人的传承中,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一个小渔村走出国门,“蟳”风远播,走向世界。
师生簪花
在簪花体验环节,黄丽泳为师生盘起头发,系上红绳,然后佩戴上鲜花、绢花等。体验者中不少是今年的毕业生,不仅体验了传统技艺之美,又在图书馆留下了毕业簪花纪念照。当师生们的发髻缀满鲜花,学位服与簪花围在书香中相遇……这些定格在图书馆的簪花影像,是学子们的青春记忆,也是传统文化与学术殿堂共生的生动见证。
图信中心始终致力于搭建联结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古籍里的非遗技艺走出书页,成为学子们触手可及的文化滋养。“图书馆里见非遗”不仅是一场文化活动,更是图信中心精心培育的文化品牌。我们期待通过这样的文化浸润,使图书馆成为滋养文化自信的沃土,让每一次与传统技艺的相遇,都成为青年读懂“何以中国”的精神奠基。
学子簪花
小科普:状元与花
公元587年,隋文帝颁发诏令“制诸州岁贡三人”(《隋书·高祖纪》),由地方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初具雏形。隋炀帝时又“建进士科”(《唐摭言·述进士上》),延续1300年的中国科举制正式拉开序幕。研究科举制度,多将其分广义科举和狭义科举。前者包括隋唐前的察举等,是举荐为主、考试为辅的筛选人才以授官职的制度;后者指隋唐设立进士科后,可自由投考,以考试来选拔人才的制度。钱穆先生曾评说自唐以下之中国社会为“科举社会”。切莫以为科举就是写篇文章那么简单。唐代时,明经科的考试内容主要为儒家经典,开考方式有贴经(填空)、试策等。进士科则偏向诗赋文章。唐代民间有句扎心吐槽:“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唐摭言·散序进士》)。这句吐槽又可解为考明经科三十岁就算老学究,但五十岁考上进士还算年轻有为。人生总会有“但是”,科举也不列外。过程虽然是“地狱”模式,但是中举后的开挂生活,也是世人羡慕不来的。
唐代诗人孟郊中举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科后》)。这里又要插入知识点,唐五代时,科举考试基本上每年举行。宋朝时,科举(省试)周期经历了一年考、二年考、三年考、甚至五年考等。到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定为三年考,直至清末科举制消亡。科举周期定下来后,考试(省试)时间又经过几次更改,不过大多不出春季。或许也正因如此,唐代放榜后有“杏园宴”。无论天之骄子,还是落榜书生,也常以“花”抒情。如刘沧的“归时不省花间醉,绮陌香车似水流”(《及第后宴曲江》);孟郊“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再下第诗》)。此时虽也有簪花,但常为节俗,九月九重阳节便有簪花辟邪一俗。又据《唐诗纪事》载,唐中宗时,曾于立春时将宫中彩花赠近臣,所赐学士花,并令插头上。自此,簪花又升为一种荣誉,在文人间风行。而簪花与科举产生联系,则是宋朝科举制完备之后的事。
纵观科举沿革,唐代是科举初创期,宋代则是科举的成熟期。科举制度日臻完备,与之相生的礼仪体系亦蔚然成风。宋代新科进士闻喜宴上的“赐花”之礼,便是礼制化的显著标志。《宋史·礼志·赐进士晏》中载“押宴官以下俱兴,就次,赐花有差。少顷,戴花毕,次引押宴官以下并释褐贡士诣庭中望阙位立,谢花再拜,复升就坐”。李资谅“天上赐花头上艳,盘中宣橘袖中香”(《睿谋殿赐宴和御制》),更将金銮赐宴时宫花映朱袍的盛景凝为诗证。自此,簪花不仅是官方钦定的登科礼序,更升华为跨越文学与艺术的功名图腾。词章中以“簪花”代指蟾宫折桂,丹青里状元郎的簪花冠冕,无不诉说着这项礼仪如何从宫廷典制浸润为全民共知的文化符号。
簪花之礼随1905年科举废止与状元功名解绑,而其中蕴含的中式美学却在当代悄然复苏。从汉服少女鬓边的牡丹,非遗传承人手中的缠花,到毕业季学子头上的花围,无不是这种文化基因的鲜活延续。簪花,褪去的是功名符号外壳,传承的是对美好生活不懈追求。
好书推荐
《唐摭言》
作者:[唐末五代]王定保
出版社:中华书局
上科大馆藏索书号:D691.3/14
《儒林外史》
作者:[清]吴敬梓
出版社:岳麓出版社
上科大馆藏索书号:I242.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