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学院: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
学习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所属书院:大道书院
毕业高中: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
毕业去向: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在校经历:
2024年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3+1国际交流,并获得物质学院“未来材料创新班”国际交流项目资助
2022-2023学年、2023-2024学年上海科技大学“三好学生”
上海科技大学社会实践“优秀个人”
专业学习 渐入佳境
四年前,张嘉宁怀着憧憬进入上科大,选择了材料专业。高中刚毕业的他,对材料专业知之甚少,直到真正接触这门学科,他才发现它与自己原来的预期不完全相同,材料科学内部别有洞天。
大一是他最迷茫的时期。课程以通识课为主,包括数学、化学、物理等基础课程,再加上对他来说颇具挑战的生物课和信息课,让他一度抓不住材料学科的根基和脉络。随着时间推移,基础知识的不断积累使张嘉宁的专业知识逐渐丰富。在诸多科研方向中,凝聚态物理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这让他对未来的专业方向更加明晰,最终确定在材料和凝聚态物理交叉的二维材料氧化物薄膜领域继续深耕。
自由探索的课堂时光
本科课程中,最令张嘉宁难忘的是大二选修的“微纳加工基础与实验”。在这门课上,他真正体验到了"造物者"的乐趣——从设计掩膜版开始,到匀胶、曝光、显影,再到最后的刻蚀与表征,每个环节都要求苛刻的精度与耐心。这门课让他明白,材料科学的魅力不仅在于理解自然,更在于创造新的可能。
大三时,张嘉宁参加了学校的3+1国际交流项目。这一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交流学习,让他收获颇丰。他重新夯实了物理基础,系统学习了量子力学、半导体物理、固体物理等课程。作为材料专业的学生,张嘉宁渴望理解材料学科的本质,从相图到能带,从晶格到波函数,他想学习的不仅是材料的表现,而是理解其背后的原理。这种追求,最终将他引向了材料和凝聚态物理交叉的广阔天地。
海外交流期间与导师和同学合影
从科研中收获取成长源泉
大二时,张嘉宁申请加入了翟晓芳老师的课题组,得到了近距离接触科研的机会。从最初对组会内容和相关专业知识一头雾水,到后来能够熟练操作脉冲激光沉积(PLD)设备,调控薄膜材料的表面形貌,张嘉宁获得了专业知识的积累、科研经验的沉淀,以及老师和师兄们的悉心指导。大三时,张嘉宁还在伯克利Feng Wang老师的课题组参与了全光开关和灰度光刻两个项目,同样是从零开始,慢慢摸索。回首本科期间的科研探索,他逐渐领会到,科研中的挫折与困难恰恰是获得韧性成长的源泉。
这种对科研的敬畏之心,正是他在上科大四年求学生涯中获得的最珍贵的礼物。
人文之光与实践探索的交融
在上科大,文学艺术的滋养和知行合一的实践探索,让张嘉宁学会了慎思笃行,提高了对世界的认知能力。
学校独特的人文社科培养体系,为理科生打开了一扇窗。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西方艺术史”这门课。从希腊罗马的古典美学,到基督教艺术的神性光辉,再到文艺复兴时期市井街头的鲜活场景,这种时空交错的美学体验,让他领略了全新的思维方式。
2022年暑期社会实践,也让张嘉宁深刻体会到"知行合一"的含义。在学校的组织下,他和同学们前往陕西延安,对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进行调研。“在调研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文化的重要性。它既是延安旅游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这座城市独特魅力的源泉。同时,我也意识到了地方文化传承的紧迫性,这不仅关乎历史的延续,也影响着城市的未来。”
站在学术生涯的起点,张嘉宁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学术航向正指向材料与凝聚态物理交叉学科的量子深海。
如果说四年前选择材料专业是一种偶然,那么如今投身凝聚态物理则是穿越势垒的必然跃迁。张嘉宁说:“在温度与时间共同作用的相变图谱上,我将继续探寻自旋电子器件的最优解构,如同探索二维异质结中的新奇量子现象——这正是属于我们这一代材料人的绝佳生长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