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红外卟啉高分子光敏剂的构建及其在光动力治疗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5-05-16文章来源 上海科技大学作者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张伟安,华东理工大学教授。2003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高分子系;2004年,为上海交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讲师;2008-2010年,德国拜罗伊特大学大分子II系,洪堡学者;2011-2012年,英国利兹大学化学院,玛丽居里学者;2007年-至今,为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教授。主要从事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的构建和应用研究。其以第一/通讯作者共发表SCI论文150余篇,包括Nat. Mater.,PNAS,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CCS Chem和Prog. Polym. Sci.等期刊。在项目方面,其主持了1项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5项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和多项上海科委项目等。

讲座摘要:
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相对于化疗、手术、放疗等传统癌症治疗方法,因其具有能够选择性地杀伤癌细胞、对正常组织毒副作用小等特点,而受到广泛地青睐。但是在光动力学治疗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的光敏剂因受限于药物负载率低、聚集失活以及肿瘤乏氧等问题,进而导致光动力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极大的限制。近年来,报告人主要围绕以上光敏剂在光动力治疗中存在问题开展工作:提出了构建具有精准结构高分子光敏剂的新策略,实现了光敏基元在高分子结构中定点定量的精准构造,解决了疏水小分子光敏剂药物递送率低、非特异选择性等问题,为实现精准光动力治疗奠定了基础;发展了交替结构降低光敏剂聚集诱导淬灭的新策略,提升了光动力治疗的效果;提出了高稳定低氧依赖的近红外高分子光敏剂构建的新方法,解决了传统光敏剂因吸收光波长短而导致的激发光组织穿透性浅、光敏剂稳定性差以及肿瘤乏氧等问题,有效地克服了光动力治疗的应用瓶颈。

邀请人:郑宜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