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9万名研究生荣获2024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12万名本专科学生荣获2023—2024学年度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约2万名中职学生荣获2023—2024学年度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5月5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刊登了100名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100名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和100名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上海共有13名获奖学生代表榜上有名,其中,6位研究生、5位本专科生、2位中职生。上海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2022级博士研究生王景熠作为上海优秀获奖学生代表位列其中。
王景熠曾获评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新星”。围绕单探测器超微型光谱仪开展研究,发表SCI期刊论文6篇,其中3篇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参与创立上海快粼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为推动国产自研高端光探测芯片产业化发展贡献力量。
个人简介
王景熠,男,汉族,共青团员,上海科技大学信息学院2022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陈佰乐教授,研究方向为面向光谱探测的新型III-V族光电探测器。立志与光同行,做一个产研结合的“追光少年”。在上海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学术成果与科创竞赛双丰收,发表SCI论文6篇,其中3篇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曾获2024年全国光学与光学工程博士生学术联赛全国百强一等奖和总决赛优秀奖。他贯彻实践产研结合的科创发展思想,参与创办上海快粼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并担任首席运营官,着力推动国产自研光探测芯片产业化发展。
所获荣誉
1、2024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联赛全国百强一等奖 |
2、2024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
3、2024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优中选优 |
坚定理想,探秘寻光
光,承载了自然界的奥秘,也连接着人类对未知的探索。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中强调“强化工业基础能力,解决影响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产品性能和稳定性的关键共性技术”。怀揣着对光器件的浓厚兴趣,王景熠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相结合,在本科就读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就此与光结缘。在上海科技大学攻读博士期间,他与理想更近一步,专注于III-V族新型光电探测器的研发,锐意进取,收获颇丰。
厚积薄发,创新突破
在导师陈佰乐教授的指导下,王景熠广泛涉猎多个研究方向,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勤奋的实践积累,在光电探测器领域展现出卓越的科研能力。在攻读博士伊始,他便挑战高难度的雪崩光电探测器(APD)项目。该探测器具有复杂的外延结构和高精度工艺要求。经过半年多的系统学习,他掌握了20余种设备的操作和工艺流程,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二年级时,他创新性的利用InGaAs/GaAsSb二类超晶格材料,结合表面外延设计优化,成功实现了超宽光谱光电探测器的设计和制备,探测波长覆盖240-2400nm。该成果发表在IEEE Electronic Device Letters期刊,并申请了一项中国发明专利。
交叉领域,锐意求新
近年来,光谱仪的小型化备受关注。王景熠与团队提出了基于P-graded-N结的新型光电探测器,通过调节偏压改变截止波长,实现光谱重构。这一创新设计成功应用于单探测器微型光谱仪,并借助神经网络算法推动AI for Science的应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此类结构,他也借此赢得了2024年全国光学博士生学术联赛全国百强一等奖。
学以致用,产研结合
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王景熠积极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参与创办了上海快粼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专注国产高端光探测芯片的研发。2024年,他与团队完成了数百万元种子轮融资,并入选北京奇绩创坛创业营。通过快粼光电,他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我国高端光电产业的自主发展贡献力量。
王景熠以追求卓越的精神,走出了一条从科研到产业的创新之路。从学术研究到创业实践,他始终勇于探索,锐意进取,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科学家服务社会的使命担当。未来,他将继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我国光电领域的发展注入更多创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