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儒新院士谈: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在何处?

发布时间2022-12-25文章来源 中国科学报作者责任编辑

近日,在腾讯公司和南方科技大学共同主办的2022 年“青年科学家 502 论坛”上,上海科技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儒新作为嘉宾在“校长圆桌”环节发言,结合上科大创新发展实践,阐述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在何处。


谈及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型”本身并没有明确定义,“年轻”可能是一个特征。但研究型大学是有明确定义的,所以我们首先是一所研究型大学,同时又是一所年轻的研究型大学。

优势和劣势在哪里?在我看来,由于我们是新建立的,可以从开始就做出更好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在劣势方面,毕竟年轻,影响力、品牌知名度还不够。

上海科技大学成立 9 年来,我们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首先是在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方面,对科学研究、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更好的规划。我们把人才培养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在学生培养环节,我们的考虑是宽口径、厚基础,学校下面没有设系,而只有学院,比如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便包含了物理、化学、材料等不同专业,这能更好地进行学科交叉融合。在课程设计方面,把基础学科课程、通识课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进行全面安排,这体现出我们发挥研究型大学的优势,重视基础研究、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能更好地推动人才培养工作。

另外,上海科技大学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由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因此,科教融合从一开始就是我们的优势,或者说是我们的“基因”。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我们也充分发挥了科教融合的特色。比如,学校的八成本科生可以从大一到大三陆续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工作。不久前我们做了一个统计,约 10%的本科生在大学期间已收获了科研成果,并有高水平学术论文可以发表。我想这就是我们作为一所新成立的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成果。

对于大科学装置和各种研究平台,我们能分享的经验是,我们在建设过程中,把上海科技大学的工作与上海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密切结合。

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任务之一是构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最具代表性的是光子科学领域的大科学设施。大科学设施本身建设周期非常长、涉及多学科交叉,这一过程与我们学校的基础研究、学科交叉有着很好的结合点。另外,大装置建成后,其服务的学科和用户也是多方面的。以上海光子大科学设施为例,主要用户便包括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物理、化学领域的研究者,它本身就是一个多学科的研究平台。我们通过建设和运行这些大科学设施,为学校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机会。

这样的设施不仅对我们自己的人才培养有很大帮助,按照国际惯例,在大科学设施开放运行后,外部用户会占绝大部分,还会有大量国际用户。这将会对我们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