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学院季泉江课题组开发极小型CRISPR-Cas12f基因编辑工具

发布时间2021-09-03文章来源 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作者责任编辑

9月2日,我校物质学院季泉江课题组在《自然·化学生物学》 (Nature Chemical Biology)杂志发表题为“Programmed genome editing by a miniature CRISPR-Cas12f nuclease”的研究论文,揭示了极小型CRISPR核酸酶—AsCas12f1(仅422个氨基酸)的DNA识别和切割机制,并将其转化为一种新型基因编辑工具,成功实现了在细菌和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基因编辑。此研究进一步拓展了CRISPR核酸酶工具库,为开发微型精准基因编辑和治疗工具提供了新思路。



CRISPR/Cas基因编辑技术由于其简便性和高效性,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农学等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目前广泛使用的Cas9与Cas12a核酸酶均具有较大的分子尺寸(通常大于1000个氨基酸),而广泛应用于基因治疗中的腺相关病毒载体的承载容量却十分有限,在容纳CRISPR核酸酶与引导RNA的编码序列之余往往难以承载更多其他功能元件,这严重限制了其在基因治疗等领域的应用。因此,亟需发掘更小分子尺寸的CRISPR核酸酶以解决这一难题。



Cas12f核酸酶是V-F型CRISPR/Cas系统的效应因子,通常具有较小的分子尺寸(约400-700个氨基酸)。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系统研究了来自细菌Acidibacillus sulfuroxidans中的AsCas12f1核酸酶的生化性质与DNA切割机制,发现该核酸酶特异性识别PAM序列5’-TTR(R代表A或G),并在crRNA和tracrRNA形成的二元复合体引导下,实现对DNA的靶向切割,产生带有不对称粘性末端的双链DNA断裂。研究人员分别向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中引入AsCas12f1和Lambda Red重组酶系统以及单链修复模板,实现了在这两种细菌中的精确基因编辑。而后研究人员又将AsCas12f1分别通过质粒、核糖核蛋白复合体(RNP)以及腺相关病毒(AAV)等方式导入哺乳动物细胞中,并成功在靶位点引入了缺失或插入突变(Indel)。

AsCas12f1422个氨基酸是目前已知分子尺寸最小且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具有基因编辑能力的CRISPR核酸酶。它的发现与鉴定为今后开发新型基因治疗工具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上海科技大学为该项工作的第一完成单位,季泉江课题组助理研究员吴兆韡为第一作者,季泉江教授为通讯作者。上海科技大学生命学院分子细胞平台为该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上海市科委、上海科技大学启动经费、广州实验室应急攻关项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9-021-008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