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封面!李儒新院士团队在小型化自由电子激光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发布时间2021-07-22文章来源 综合办公室作者责任编辑

7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科技大学等联合研究团队基于激光加速器的小型化自由电子激光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刊登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研究员,上海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中科院院士李儒新是该论文的通讯作者之一。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自行研制的具有国际领先综合性能的超强超短激光装置,在基于激光加速器的小型化自由电子激光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团队通过显著提升激光尾波场加速的电子束品质,并结合创新设计的紧凑型束流传输与辐射系统,实验上首次实现了基于激光加速器的自由电子激光放大输出,典型激光波长27nm,最短激光波长可达10nm级,单脉冲能量可达100nJ级,国际率先完成了台式化自由电子激光原理的实验验证,对于发展小型化、低成本自由电子激光器具有重大意义


《自然》期刊封面(图片制作:刘卓佳)


自由电子激光是实现X射线波段高亮度相干光源的迄今最佳技术途径,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可用于探测物质内部动态结构和研究光与原子、分子和凝聚态物质的相互作用过程,极大的促进表面物理、半导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化学、结构生物学、医学、材料、能源、环境等多学科的发展。研制小型化、低成本的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成为其重要的发展方向,对于拓展应用和产生变革型技术都是极其重要的。

超强超短激光驱动的尾波场电子加速机制,可以提供比射频电子加速器高三个数量级以上的超高加速梯度,因而成为研制小型化高能电子加速器的主要技术路线。国际上自2004年首次在实验上取得激光尾波场电子加速的突破以来,利用激光尾波场加速器驱动的小型化自由电子激光,特别是X射线波段的自由电子激光,便成为该领域科学家共同追求的前沿。近年来,激光尾波场加速已经取得许多重要进展,但是对于驱动自由电子激光而言,无论是电子束品质还是稳定性,都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相关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多年来,上海光机所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激光加速电子束品质与稳定性的提升,通过设计特殊的等离子体密度分布结构,优化控制电子束的注入过程与加速过程,使得电子束综合品质(包括能散、发射度、电量等)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通过控制与优化电子束相空间演化实现了电子束从等离子体到真空的平稳过渡,并设计相应的束流传输与波荡器辐射系统,实现电子束长距离传输并有效耦合至波荡器中。研究团队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极紫外波段的辐射信号,典型的辐射波长27nm,单脉冲辐射能量最高可达150nJ,并通过轨道偏移以及自发辐射定标等方法证明了最后一段波荡器中能量增益高达100倍。这是国际上首次实现基于激光电子加速器的EUV波段的自发辐射放大输出,对于小型化、低成本的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器的研制具有重大意义。

国际同行对于该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该成果是激光尾波场领域自2004年《自然》 ‘梦之束’报道以来的又里程碑式的成果…科学成就是突出的,这是毫无疑问的…这个里程碑将为新的应用创造新的可能...”“...代表了基于等离子体加速的紧凑型自由电子激光发展的重要一步…所报道的技术将对同行科研人员产生重大影响,是一项重大的技术突破...”“...作者的工作是一流的,让最广泛的相关读者可以欣赏实验研究团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我对在一个重要的新兴领域的里程碑——基于等离子体加速技术的小型自由电子激光器的实现表示祝贺...”

未来,研究团队将进一步提升自由电子激光的输出功率和光子能量,并作为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羲和”装置)中超快化学与大分子动力学研究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开放共享。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为该论文的第一完成单位,上海科技大学为共同通讯作者单位。上科大与光机所联合培养博士生蒋康南是共同作者之一。相关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基金委重大仪器专项、中科院战略先导专项(B类)、国家基金委重大和中科院青促会优秀会员等项目的支持。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678-x


小型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示意图



自发辐射放大输出的能量、波长和相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