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说 | 我没有阿拉丁神灯,却有上科大助我实现愿望

发布时间2020-05-19文章来源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作者责任编辑

陈相凝

生命学院生物科学专业2016级本科生

喜欢旅游、摄影、钢琴

来自山东青岛,高中母校青岛二中

大二加入胡霁老师课题组

国际交流期间加入哈佛大学 Florian Engert 课题组

毕业去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细胞分子发育生物学及生物物理学项目 Ph.D 全奖

仍记得大一开学典礼站在讲台上代表新生演讲,内心充满对大学生活的遐想与渴望,看着手中激昂的演讲词,似有满腔热血要为自己四年的青春留下非凡的一笔。

在大一开学典礼上演讲

四年转瞬即逝,回首这四年的大学生活,充实忙碌,处处挑战,惊喜连连,但踏出的每一步,又神奇般地符合自己每一个“愿望”。所以,在上科大,只要努力,又有什么不可能的呢?

一场比赛开启学业规划

我的第一个“愿望”,是参加一次学术比赛,而学校丰富的竞赛机会让我在大一就实现的了这个愿望。在为期近一年的 iGEM(the 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Competition,国际基因工程大赛)之旅中,在一个20多人的大团队中,我第一次体验了从设想到开题,再到实验、结果分析、展示的全过程。我们的队伍可以说人才济济,作为大一的菜鸟,我只能跟着学长学姐从头学起,我有过实验成败的失落,见过深夜实验室的寥寥灯光。最终,我有幸到波士顿的决赛现场目睹了来自全球各地参赛队伍的风采,我们的队伍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iGEM团队合影

与队友在 iGEM 大赛标志前合影

当然,我们也忙里偷闲参观了哈佛、MIT 等世界名校。比赛结束后,我还参与了我校 iGEM 社团选拔培训下一届队员的工作。这次参赛的经历让我见识了世界各地学子的思维,意识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而学长学姐的指点也让我开始思考自己大学四年最终的目标是什么,又该如何实现。竞赛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提高学术水平,更多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汲取各方面的信息和建议,为自己的发展助力。于是我有了第二个和第三个“愿望”——加入一个实验室参与课题研究,以及再次踏入哈佛校园学习。

加入实验室“当侦探”

我的第二个“愿望”在比赛结束后很快就实现了,在大二上学期加入了胡霁老师课题组,探究催产素神经元在焦虑情绪中对于社交行为的影响。

在胡霁老师和实验室师兄师姐的指导下,我提前学到了神经科学的基本知识,掌握了一些实验技术,也窥见了所谓科研的真实面貌。科研固然辛苦,每日反反复复的实验,从最初的新鲜有趣渐渐变得枯燥无味。但是它也有神奇的魅力,当看到实验结果,无论是否符合预期,和实验室成员探讨尝试解释时,感觉自己如同一名侦探在尝试破解生命中的奥妙。

在我看来,本科生加入实验室,并不是以研究成果为第一目标的,上科大给我们本科生加入课题组的机会,更多的是让我们了解体验科研的氛围和工作状态,看自己是否真的适合科研。

导师和师兄师姐其实都是宝贵的资源,在与他们的交流中可以收获非常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实验室的导师也会在我们的发展中给我们提供思路,助我们一臂之力。胡老师在我申请“3+1”国际交流时就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在第一次写 Personal Statement 时毫无经验,在胡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全篇幅的修改,最终成功申请到交流机会。

二进哈佛

大三下学期,因为上科大充足的国际交流机会,我实现了第三个“愿望”,到哈佛大学进行了“3+1”国际交流。在大雪纷飞的日子来到哈佛,第二次踏入这个充满学术氛围的校园,开始一段新的学习生活。在陌生的环境中,脱离自己的舒适圈,往往更能激发自己的潜能。

在哈佛自然历史博物馆

在哈佛的课程合影

在课程上,我选择了神经科学、数学、干细胞、葡萄糖代谢等课程,并在开学的第二周就进入了哈佛大学以斑马鱼为模式动物的神经科学教授 Florian Engert 实验室,在一名博士后的指导下进行斑马鱼社交行为学方向的研究。我的工作重点是行为学实验和侧壁投影技术,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大量用到了编程和数学知识。

非常庆幸上科大的信导课让我提前掌握了编程技能,虽然学习的时候非常艰难,几乎是零基础一夜入门,每天抱着电脑拖着信院大佬请教,但是在关键时候真的可以派上用场,甚至成为我的优势。一年的研究其实并未涉及神经科学太多相关内容,更没想到自己用到了很多之前从未想过的计算方面的交叉知识,依然收获满满。实验室成员来自全球各地,专业也各不相同,却因为斑马鱼这种模式生物相聚在一起,探索行为和神经的未知世界。

在哈佛交换期间的实验室合影

一年的科研,让我意识到尝试新事物的重要性。我们总觉得自己对于某个方向感兴趣,甚至决心毕业后深造要继续研究,有明确的规划是好事,但是大学四年,我们了解的不可能面面俱到,也可能把自己熟悉的误认为是自己喜欢的,会不会也因此错失了更适合自己或者更感兴趣的方向呢?适当尝试新鲜事物,对于前途尚未确定的我们来说,或许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择校深造,我是这样看的

我大学期间的“终极愿望”,是申请到一所世界高水平高校进行深造,而我最终选择了约翰霍普金斯的CMDB(Cell,Molecular,Developmental Biology and Biophysics)项目。我是通过学校合作项目申请的约翰霍普金斯,也因此没有申请其他学校。但是在经过各方面了解后,我认为这个项目满足我的期望:实验室人数少,与导师交流机会多,同时项目比较综合,方向很多,可以选择的余地大。这一系列特点,促使我选择了这个项目。对于 Ph.D 或者 Master 的申请,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需求,我不认为排名靠前的高校就一定比排名靠后的好,而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的项目,不仅要看方向是否合适,导师是否喜欢,甚至学校所在的城市你是否喜欢、气候是否适宜等等都应作为考虑因素,为自己接下来少则一两年、多则七八年的学术生涯选择最好的归宿。

回首:年轻的学校,为我实现了无数的梦想

回顾这四年大学生涯,不仅有井井有条的学业规划,也有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大一时我曾加入了舞蹈社,在元旦晚会上表演;上了摄影选修课,结课作业被选作了校刊封面,也从此喜欢上摄影,用相机记录走过的地方;暑假社会实践,我和队友一起到云南大理挖色,发掘当地的民俗文化;大二之后也在闲暇时参加了很多志愿者活动;假期和同学去旅游;以及上科大同窗们日常的饭后校园闲逛,都会成为我们离开上科大后回忆中的一抹温暖……

上科大舞蹈队合影

在纽约看音乐剧

社会实践合影

波士顿 sky walk 观光台

在上科大的学习生活是忙碌的,是辛苦的,也是快乐的,更是惊喜的。或许多年后,还会怀念从宿舍走到实验室那条宽阔的大路边茂密的鲜花和拐角处伸着懒腰的猫咪;会怀念我们窗净几明的课堂和实验室里等待间隙的欢声笑语;会怀念老师们的教诲和宿管阿姨食堂叔叔阿姨的笑脸;会怀念这所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对学术满怀热情的学子的年轻学校,曾为我实现了无数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