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 | 创艺学院:科学与艺术在山顶上会合

发布时间2019-06-25文章来源 创意与艺术学院作者责任编辑

  上科大十分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和通识教育,积极探索“艺教融合”的创新教育模式。我校创意与艺术学院于201711月正式成立以来,面向上科大学子开设了一系列融合艺术与科技的选修课程。从传统艺术的赏析到绘画作品的创作,从艺术史的介绍到结合现代科技的体验……别具上科大特色的艺术选修课,在提升人文艺术教育的同时,拓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

近日,学生记者团成员、生命学院2018级本科生罗孟泞对创艺学院的多位师生进行了采访,走近创艺学院,感受科技之光在艺术世界迸发出奇妙无穷的魅力和光华。

将艺术从高阁中解放

  在许多人心中,艺术常常与深奥、晦涩挂钩。身为国粹的京剧,更可谓“看而不解,听而不懂”。作为《京剧欣赏与体验》课程的助教,陈奕璇谈道,“我之前一直觉得京剧是一门挺严肃、门槛很高的艺术。但是通过这学期的体验,我感受到京剧并非我所认为的那样古板,它也是随着时代在进步的,是一门非常有人情味的艺术。”

《京剧欣赏与体验》期末汇报演出

《京剧欣赏与体验》期末汇报演出

  “以学为中心”是创艺学院京剧教学的基本方针。“学”不局限于“生旦净末丑”的理论教学,也不全是“唱念做打,口手眼身步”的舞台表演,而是带着兴趣点有针对性地欣赏京剧,体验京剧。课堂上,赵群老师常常带着同学们耍刀枪,摆动作。京剧中有一种专用的鞋叫做“敲”,演员们需要穿上很高的“敲”踮着脚尖在台上走路。赵老师为了让同学们体验京剧演员的辛苦,专门将“敲”带到了课堂上,让同学们先“身受”再“感同”。

  戏曲界有句话叫“学了不一定会,会了不一定对,对了才是真正学会”。赵群老师为了让同学们不仅“学会”,还能“做对”,每节课前都认真地准备讲稿,并且将上课的内容录下来,回去再听一遍,找到能够改进的地方。

  解开京剧‘晦涩’的枷锁,用生动活泼的方式讲解艺术;撕掉戏曲‘古板’的标签,以新鲜独特的角度欣赏艺术。创艺学院以课程为云梯,将艺术请下“神坛”;以老师为向导,带学生走近艺术。

用艺术打破专业的禁锢

  “艺术在古代并不是学院里的一个专业,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表达方式。所以艺术不应该只是被禁锢在美术专业这个象牙塔里,其他领域的人才也可能会在艺术方面产生非同寻常的创造力。”王搏老师本着通过引导和启发,让非专业的学生发掘自身艺术感受力的初衷,在上科大开设了《素描写生》和《油画基础》两门绘画课程。

《色彩艺术与创意表达》课堂

  不同于专业绘画课,王搏老师针对上科大的理工科学子们制定了独特的教学计划。理论与实践并重,从临摹到写生,鼓励同学们进行多形式、多风格的尝试,帮助大家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模式。当严谨的科学思维与主观的艺术创作碰撞时,总会产生出意想不到的灿烂火花。

  “在我的印象中,同学们的思维是非常严谨的。”王搏老师回忆道,“记得有一次我让学生们临摹石膏几何形体静物画,一位同学很认真地对我说,他觉得临摹的范画透视是错误的。这种严谨的思维在艺术类学生中很少见。”同时,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王搏老师因材施教,根据同学们的绘画基础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要为不同的学生设置适合他们水平的任务和目标,不能一刀切。否则基础好的学生可能会因为学习任务没有挑战性而感到无聊,基础薄弱的学生则会因为任务难度过高而产生畏难情绪。”

《素描写生》课堂

  “在当代社会,艺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美术馆到衣食住行,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各种显性或隐性的艺术作品打交道,我们的精神也无时无刻不在对各种包含艺术成分的事物作出回应。”王搏老师说道,“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人类天性的必然产物。虽然艺术和理工科关系并不十分密切,但是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可以使学生拓宽视野,发散思维,寻找艺术与自然科学的共性。正如人类不能没有理性一样,一个健全的人格如果离开了艺术体验和审美体验也是不可想象的。”

  《西方艺术史》与《色彩艺术与创意表达》的授课老师王颉认为,在创造性思维上,当代艺术与自然科学是有共通性的。“古典艺术注重形式技法与宗教精神的结合,而现当代艺术强调的是独特性与创造性,这是由‘比谁画得好’到‘比谁创意新’的转变。好的当代艺术是想别人想不到的,做别人做不到的,在这点上,与科研思维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相较传统艺术史课程,王颉在上科大的课程内容,更注重造型艺术与时代的关系、艺术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不同时期艺术的变革与创造。跳出形式的框架,在历史与社会发展的角度解读艺术史,同时加大现当代艺术的课程比例,以此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课堂之外,老师为同学推荐各种展览,同学们也常常拍摄展览现场的图片与老师沟通交流。许多同学在课下也会尝试多种形式的艺术创作,并主动寻求老师的指导。艺术的交流不只是老师单方面的灌输,而是相互的影响。同学们也会以专业上的科学知识辅助老师的跨学科创作,提供更多的思维灵感。

艺术实践与科学实践交叉融合

  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不少近现代的知名学者都曾有过类似的表述,从终极而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统一的。今天的艺术实践与科学实践,已经不仅仅是终极关怀的统一,也是实践途径的交叉融合。

《实验动画》期末放映,授课老师程蒙蒙和学生们合影

  创意与艺术,首先与信息科学高度耦合,大量以数字影像为呈现方式的新媒体艺术,成为这个时代的创作主流。这是对传统艺术呈现方式的颠覆,也是技术思维驱动艺术创新的伟大实践。实验动画的程蒙蒙老师对于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这样谈道,“实验动画的精神在于‘实验’,它是一门追求创新、要求学生用创意思维去探索动画的课程。我认为这种精神在一定程度上非常契合理工科学生在科学实验和探索当中要求的创新精神,所以和创艺学院的课程管理老师们一起讨论要开这门课程的想法。我先开了一个实验动画的讲座,发现上科大的学生们对这门课程非常感兴趣,这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决心。”

  在每周的课堂上,同学们除了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外,更多的是动手使用动画制作软件和头脑风暴。“我在课堂上特意安排了讨论作品创意的环节,每一个学生和大家分享完他的想法之后,其他的同学们要和我一起对这位学生的想法提出意见和建议,使作品的想法完善和成熟。”在制作动画作业期间,除了课上讨论,同学们在课下也主动向老师汇报作业进度,寻求指导,有时甚至与老师讨论到凌晨两三点。

《实验动画》课堂

  谈到同学们对制作动画的积极态度,程蒙蒙老师十分感动,“班上有个研究生学生,他想法很多,很能讲解,可每次看进度的时候就有些慢。因为科研实验比较多,没有时间做动画,我很担心他做不出完整的作品。但是有一次我进教室发现他在教室摆了一个折叠床,准备通宵画手绘定格动画,他也向我保证了会完成最终的作品。后来我再去上课时,就看到桌上摆满了他的画作。最终他完成了很不错的作品,这件事令我印象深刻。”

  2018年秋季开始,在创意与艺术学院主持的访问艺术家创作项目中,艺术家王颉与物质学院钟超教授课题组、米启兮教授课题组进行跨学科合作,就“细菌绘画与书写”、“生物3D打印与雕塑”以及“绘画图像消解”等课题进行创作实验。这些实验将生物材料运用到专业的绘画领域,是一次突破性的尝试。

《细菌书法与绘画》,《异步现实与觉知幻象:王颉作品展》现场

  “这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实验性创作。10年前我就有了运用生物材料进行绘画创作的想法,这次借助上科大的科研平台实现了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将生物材料运用到绘画领域,其挑战性不仅仅是观念的突破和转变,也体现在具体操作的复杂性上。“刚开始画上大肠杆菌时,整张画都是透明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生长出来之后,色彩也渐渐显现出来。生物材料既充满不确定性,也有意外和惊喜,需要灵活的判断和不断的尝试。”

《肉身胡杨》系列作品

王颉,《细菌山水》,45x60cm,大肠杆菌绘画,2019

  材料科学的日新月异,将对创意与艺术带来更加本质的影响。这不仅是艺术介质和手段的革命,而且随着3D打印、智能制造等技术跨越,这也将是艺术与产业的对接、艺术与人的生活方式的对接。而它们之间的相互催生和影响,完全可能诞生划时代的创意、产品和行业。

Unity游戏创作》课堂,授课老师Brian Cox和学生们合影

  科技之于艺术不是工具,而是思维和基因。创艺学院从科技出发,重新梳理和审视艺术,结合物质、生命、信息科学领域的发展,实现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突破,诞生创意作品,更深刻地发现美的价值和意义。今天的科学与艺术携手并进,共同攀登着人类文明的未来征程,在通往山顶的无穷天梯上,一步步会合,不断呈现着生命和智慧的美好!

毕业寄语

  王搏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经常抽出一部分时间,做一些与功名无关而又滋养心灵的事情,诸如读书、画画、思考。

    程蒙蒙老师:我们一起度过了美好的校园时光,那些难忘的经历都要好好珍藏。毕业了的你们走上社会,明确人生目标,将实现自我价值。祝你们一切顺利,前程似锦,有空常回来校园看看!

    王颉老师:从校园走入社会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真实、残酷、丰富、精彩,希望大家能够一直保持最初的信念和梦想,借助杨度先生的一句话大家共勉:英雄做事无他,只坚忍一心,能全世界能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