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雅安石棉小分队|黄果柑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8-08-23文章来源 学生事务处作者责任编辑

7月29日傍晚,我们与名山小分队一起抵达四川成都火车站。

一晚休整过后,全体成员来到中国扶贫基金会与善品公社位于成都的办事处,听取善品公社负责人王光远先生对公社发展历程、大体状况和扶贫工作的经验总结。善品公社负责雅安石棉、名山的负责人也对当地情况进行了简单介绍。雅安实践团队队长夏凡就社会实践小组成员组成的创新创业团队在前三个月已经完成的工作和未来展望向大家作报告。印校长做了总结发言,并给实践小组提出了很多指导建议。

前往石棉的道路由于受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影响中断还未抢通,因此我们与名山团队一起前往名山基地,对猕猴桃的生产、冷藏、分级制度和商品输出有了基本了解。

【以特殊的方式纪念八一】

8月1日是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节日。当天上午,我们参加了石棉县坪阳村委会举行的以双拥为主题的村民会议。参与会议的都是党员、退伍老兵和军人家属。会议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上做出的指示做了简要的汇报。会上每个老兵和军人家属都收到了慰问信。我们看到,一名老者接过慰问信后,认真地看过一遍,再小心地叠得方方正正,放在胸前的口袋里。

村里开会,不可避免地会商量村里的事。不那么严肃,大家坐在会议室里,每人一杯茶,桌前一碟瓜子,气氛轻松,流程却完整严谨,显得非常接地气。会议结束,大家聚在村里的小餐馆吃午饭。几位当过兵的大叔们一齐站起来,举杯高歌。他们唱歌声音很大,歌声说不上优美,但还带着他们当年那腔年轻的血气。

【实地走访黄果柑】

整个石棉县都形成了以黄果柑为主要经济作物的农业模式。种植黄果柑所得成为村民最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在石棉县统一规划下,多个乡镇村在大渡河沿岸形成了黄果走廊。为了了解更多关于黄果柑种植和村民经济状况的信息,小组成员分头行动,进行了大量走访。

第一小组在清晨时分就走上了上山的路。坪阳村依山而建,只有靠近大渡河的那一片地势较为平缓,整个村子中能够用于种植作物的土地非常少,每一寸土地都要善加利用。大部分村民分到的土地都在山上。依着山势,村民们挖了四道可用于灌溉的大水沟将土地做大致划分。经小组成员观察,每道沟之间的土地也被整理成梯田的样子,黄果柑树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山坡上。3月份是黄果柑大量上市的季节。现在的黄果柑树已经挂上了青绿的果实,用8个月的时间慢慢生长,目前田间主要的工作是除草。组员在山间小路行进,有时碰到陡坡,还需要手脚并用爬上去。田间地头还会碰到劳作的农民,在栽满黄果柑树的狭窄梯田上忙碌除草,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除,慢慢走遍自己的田地。

第二小组挨家挨户进行农户采访。第一户是一位五十来岁的大叔。从家里陈设来看,大叔家里并不富裕。大叔说,家里原先只有八分地,自己又开垦整理了一些荒地,才把家里的地勉强凑到一亩。黄果柑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一年下来收入在一万元左右。大叔有两个孩子,大儿子在外打工,小女儿还在读高中,农事基本都是大叔一个人打理。他说,黄果柑种植的投入有限,一个人干就可以,一年上三次肥,打四次药就可以。每年3月份都有外商来收果子,谈好了价钱,再去请小工把果子摘下。采访到的第二户是一位老兵。他的听力不好,说话口音也很重。妻子外出打工,自己在家打理黄果柑,家庭条件不错。老兵告诉我们,自己没有参加村里的合作社,只要果园打理得好,一样可以获得等价回报。

另一组同学在前往坪阳村一组采访时发现,在山坡上有较为集中的一处住宅。这些住宅都是5·12汶川地震之后由中国红十字会援建的博爱新居。村民们说,虽然在山上的地相对来说比山下的组要宽裕一些,但经济收益甚至不如山下只有一亩地的村民。离开坪阳村一组时,路上碰到一户人家。男主人见到我们跟他打招呼之后,立刻热情地将我们请进屋。男主人家中陈设不多,四面围墙也没有粉刷,就住在毛坯里。男主人有一双儿女,都在河南打工,自己也刚打工回来,每个月有三千到六千不等的收入。家里有一亩多地,种了十多年黄果柑,自己也加入了合作社。交了1000元的入社费,如今已经分了两次红。男主人向我们表示,种黄果柑终究没有在外面打工挣得多,但作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黄果柑还是要继续种下去。

早在今年三月,我们就与坪阳村、善品公社相关人员进行了沟通交流,并在校园中推广黄果柑,让更多人品尝到大山深处的甘甜与温暖。我们想用用自己学到的专业学科知识,乘着“互联网+”的大潮,帮助当地村民讲好黄果柑的故事。“扶贫”不仅仅是政府的事儿,也需要诸多青年学子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在扶贫路上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