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说| 胡海旻:我的科研之路

发布时间2018-05-15文章来源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作者责任编辑

今年1月,上科大2014级信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胡海旻迎来了他科研之路上至关重要的一步:在导师Boris Houska教授的指导下,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完成的学术论文(论文题目:Real-Time Tube MPC Applied to a 10-State Quadrotor Model)被美国控制会议(ACC)接收,他将参加该会议并作口头报告。在这篇论文中,他与课题组成员冯煦晖博士、Mario Villanueva博士及RienQuirynen博士等人合作,利用了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领域的最新理论,设计出了运转周期在毫秒级别的实时控制算法,并成功地在一个复杂无人机模型上实现了仿真模拟,验证了算法的优异性能,填补了这一领域空有理论但没有软件实现的空白。利用这种控制算法,可以使受控系统在一定程度的噪音干扰下,从理论上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转,在诸如输电网络、自动驾驶以及航空航天等前沿工程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美国控制会议(ACC)是国际公认的自动控制领域三大顶级学术会议(ACC,CDC,IFAC)之一,由美国自动控制委员会(AACC)主办,每年举行一次。

“做科研,要找一群志同道合并且全心全意支持你的人”

胡海旻说,能够在本科阶段顺利投出一篇顶级会议论文,这与课题组自始至终的全力支持是分不开的。2017年暑假,在他即将前往意大利进行暑期科研的前一周,他找到了Boris教授,询问是否可以参与组内的科研工作。Boris教授不假思索地抛出橄榄枝,经过商讨后,他决定指导胡同学完成一篇ACC论文。

之后几个月的海外学习,从意大利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3+1交流项目,胡海旻几乎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国内课题组的远程指导。胡海旻说:“最令我记忆深刻的是在临近投稿截止的前一周,那时正值我申请季最繁忙的时候,伯克利的第一次期中考试又迫在眉睫,为了能及时完成论文我真是希望一天有四十八个小时。但当我得知组里的Mario博士和冯煦晖学长为了完成论文已经连续工作超过36小时后,我便咬牙告诉自己,应该还能再拼一点。”

“上科大的国际化令我在科研上得心应手”

胡海旻在ACC崭露头角,这也令他有更高的热情投入了到新的研究课题中。在大四伯克利访学期间,他申请加入Claire Tomlin教授的Hybrid System实验室,巧合的是Boris教授恰好于半年前经由上科大-伯克利教师进修计划在该实验室进行访问,并与组内科研人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胡同学顺利地加入了伯克利的课题组。他的第一项课题是为无人机设计快速避障及路径规划算法,他大胆地使用了在Boris课题组学习到的模型预测控制的相关技术,设计出了一型超出预期性能的控制器。目前他正与伯克利的科研人员就此课题共同完成一篇期刊论文。今年春季,他又以第一作者身份向自动控制领域另一顶级会议IEEE Conference on Decision andControl(CDC)投稿论文一篇。

胡海旻说,科研很多时候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枯燥乏味。他很庆幸自己能够在上科大跟随这样一群睿智、友善而又充满热情的学者学习。本科毕业后他将加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的GRASP实验室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他希望能够继续保持与上科大课题组的良好互动,争取共创更高水平的学术成果。


个人信息:

信息学院2014级本科生胡海旻

专业:EE

“3+1”及暑期项目经历:

2015年暑假,芝加哥大学暑期项目;

2016年暑假,帕多瓦大学暑期项目;

2017年7-8月,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所(INFN)及帕多瓦大学,参与用于伽马射线探测的小卫星系统设计项目;

2017.8—2018.5,参加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工程学院3+1交流项目,参与HybridSystem实验室科研,并完成论文

在校期间参与科研情况:

2015-2017,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从事机器人室内建图与自主导航的研究

2017-2018,上海科技大学Boris Houska教授课题组参与模型预测控制方面的研究,以第一作者在该领域顶会ACC发表论文一篇;

在校期间获奖情况:

2015上海科技大学优秀奖学金

2016上海科技大学海外交流奖学金

2017上海科技大学校长奖学金

2017上海科技大学三好学生

申请国外大学Offer情况:

宾夕法尼亚大学,System EngineeringMaster,GRASP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