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青年教师成长,促进教学技能提升,2017年1月18日,我校人力资源处与教学事务处在物质学院1号楼联合举办“2016年秋学期教学研修活动”。来自我校各学院、研究所以及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的教授、实验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共9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活动由副教务长兼人力资源处处长江舸、教学事务处处长缪园主持。
结合2016年暑学期研修活动的调研反馈意见,本次研修活动的内容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广度与深度相结合,“专题讲座”环节由2016年暑学期研修活动中深受好评的华东师范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管曙光,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院教授耿文秀,以及副校长兼教务长印杰,就课堂教学设计、学生心理分析、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作专题报告。
管教授以“如何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为题,在前45分钟,为参加活动的老师们上了一堂“光栅衍射的物理图像”教学示范课。管教授上课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老师们都听得十分专注。随后,他从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教师自我设计及学生学习行为设计三方面分享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心得,得到了广大与会教师的共鸣。他强调,教师要通过巧妙设计讲授和互动相结合、启发和练习相结合、课上和课下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经典和前沿相结合的课堂教学,不仅是“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也就是启迪学生的智慧和思想,使其获得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自我发展能力。
耿教授结合基于我校学生的心理调查及咨询数据,详细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问题背后的原因,以大量生动的事例讲述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师生沟通策略,并强调人才培养首先要学会了解、理解当代学生。
印校长从大学的起源及演变、功能及地位、传承及发展等方面,阐述了大学的作用逐步从单纯的人才培养扩展至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演进,回顾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历程,以及“十三五”阶段高等教育在管理体制和教育理念上的转变,并结合我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分析了当代社会需求和创新人才培养要点。他强调,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知识更新速度及知识创造能力,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也要做战略性调整,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能力及素质,这是需要慎重思考、谨慎对待的问题。
下午的“交流研讨环节”,高研院王宇副研究员分享了自己指导大学生科创项目的感悟和收获。信息学院年轻助理教授屠可伟、耿艳林于2016年参加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与信息学院BeSTEC教师培训项目,本次活动中,两位老师分别分享了在伯克利的教学见闻及自身的教学体会。本环节还特别邀请到华师大两位教学督导柴俊、郭方敏老师作现场点评。两位专家结合老师们分享的内容,针对如何激发学生听课兴趣等内容谈了自己的看法,并肯定了我校年轻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满腔激情和干劲,相信各位老师通过不断的教学研究和反思,一定能成长为优秀的“青椒”。
在活动后的反馈问卷中,与会教师写到:本次活动既有管教授这样长期活跃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学达人”对教学过程现身说法、传授经验,又有印校长这样的教育专家从中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高度启迪思维、拓宽视野,受益匪浅,希望学校以后能够多举办此类教学研修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是我校与高研院研究生教育管理团队首次合作开展的活动,同时也为双方教师共同成长提升搭建了平台。今后,学校将进一步组织两院校教师开展多样化、多层次的教学交流活动,共同营造教学创新的文化氛围,“科教融合”培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