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生命学院的产业实践分四个板块:新药研发、疾病的检测诊断、生物技术服务和张江生物医药孵化器(中小型企业创新创业平台)。除了新药研发板块必修外,八个实践小组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指导老师讨论后,选择另三个板块中的一个,开展进一步调研。通过对这三个板块中几家公司的调研,同学们从更多角度了解到生命科学知识和技术在实际生产研发中的应用,激发了专业学习的热情。
用心改变——联影(供稿人:陈镇荣、姚宇峰)
7月27日,炎炎烈日并没有影响我们的热情,早上8点半,生命学院的一个小组和信息学院的三个小组已经集结完毕。生命学院小组在庄敏助理教授的带领下,乘车前往位于嘉定区的上海联影医疗技术有限公司。联影作为一家新兴的中国高端医疗检测诊断设备自主研发公司,想必一定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联影作为一家年轻的创新型公司,其独特的建筑设计和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使得不少同学有了一种校园的亲切感。我们首先进入产品展厅进行参观,展厅内陈列了联影自主设计的一系列高端医疗设备,包括uMR、uCT、uDR和uMI。据了解,这些设备的核心技术都是由联影员工设计完成,设计理念新颖,获得众多奖项,其明星产品PET-CT已做到同领域世界第一!公司根据中国国情与医疗现状,专门为其产品添加了适用于中国医院的特性。可自动调整位置的uMR,具有高成像分辨率的PET-CT,移动式便捷的uDR,这些设备让我们眼前一亮:原来医疗检测诊断设备并不只是冷冰冰的仪器,也可以有那么多人性化的功能!这些以人为本的设计,必定会为中国医疗环境的改善作出巨大贡献。
在参观展厅、观看宣传片之后,联影研究院首席执行官陈群给我们做了一个简洁又生动的公司介绍。从陈总口中我们得知,联影的建立是源于一群有远大理想抱负的青年科研人员,从白手起家发展到拥有2200名员工、1200名研发人员、200名博士的公司,我们感受到了这个过程中的艰辛与不易,同时也对中国高端医疗器械的未来充满信心。联影期待将医疗器械普及到每个县级的医院,让病人小病不出县,大病不出区,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再分配。在此基础上,联影致力于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与云端科技建立一个区域协同的分级治疗平台,利用联影的全线影像产品,以“互联、协同、精准、智能”为理念,实现精准远程放疗与大数据辅助医疗。从陈总口中得知,正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和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让所有员工团结一心,打造出赶超世界一流水平的设备。值得一提的是,陈总还是我校的特聘教授,他所带的研究生在毕业后已被联影聘用,我们也有幸能够见到这位师兄并与他交流,收获颇丰。
我们还参观了联影的软件部、人力资源部与市场部所在的办公楼。在软件部的一面墙上罗列着满满的公司专利,这说明联影已经自主掌握了大量核心技术。公司许多部门的高管的年龄都在30岁出头,整个公司的平均年龄在28岁,这说明年轻人是这家公司的骨干力量。
最后,我们参观并亲身体验了联影的4D影像技术。使用该设备,医生可以自如地将所储存的病患的CT图像旋转、放大、解析。这无疑对于临床医学的教学提供了相当大的便利,同时也更有利于医生做个例的深入研究。联影的产品设计研发不断趋于人性化、智能化,这也正是未来医疗检测诊断领域的潮流。
经过了为期一天的参观考察,我们满怀不舍地离开了这家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公司,我们相信只要每个人都拥有联影“用心改变”,以创新推动产业进步的理念,那么中国的各行各业也会越来越好。
生机勃勃的生物医药“孵化器”(供稿人:郑纬彤)
7月26日,生命学院两支产业实践小队在胡霁助理教授的带领下开始了“孵化器”模块的产业实践。本次产业实践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我们了解“孵化器”这种为中小型企业提供创新创业机会的平台,近距离接触生物医药基地、中小型医药研发企业的创始人。
我们首先参观的是上海立迪生物有限公司。公司首席执行官闻总以公司发展史为切入点,最先向大家分享了公司的创立过程和定位转型。作为一家拥有先进生物技术的企业,立迪充分向我们证明了学术研究应用到社会中的重要性。先进的技术设备加上拥有临检所这类能够直接面向病人的资格机构,使上海立迪成为解决现代肿瘤问题的领跑企业。闻总举了多个患者实例,帮助我们理解公司的检测、服务模式。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中小型企业,立迪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能。从公司成立开始至今的快速发展,立迪在孵化器中成功孵化并后期自主发展,给了我们很多启示。闻总表示,欢迎生命学院的同学们来公司进行长期实践。随后,我们跟随闻总参观了公司,了解了动物区和办公区的大体布局。
立迪公司的实践活动结束之后,下午我们来到上海吉凯基因化学技术有限公司。在公司大厅,员工之间和谐的氛围一开始就让我们感觉到了吉凯的企业文化。金总为我们准备了内容丰富的介绍会,详细地分享了公司的发展历程和近年的主要突破。作为一家基因化学技术公司,吉凯拥有全面而出色的各项技术和产品,包括RNAi产品、DNA产品、microRNA产品、病毒产品、分子生物学实验服务、细胞生物学实验服务、动物实验服务、肿瘤生物实验等,其中转化医学方案可以有效帮助科研人员提高科研效率:科研人员们只需要采集提供临床样本、收集病例临床资料,提出临床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公司就可以帮助实验室重复实验,提高效率。我们在金总的分享过程中不断提问,比如,有同学问,吉凯这样的服务模式是否就是将实验检验和医疗外包结合在一起?金总表示,吉凯的服务定位主要是临床医生,上述方案可以更好地为医生的科研提供便利。随后,金总带领我们一同参观研究区,尽管不能进入实验室,但是我们能够在外面清楚地看到内部实验人员的工作情况,这种先进的实验环境让我们非常期待日后能够获得在吉凯实习的机会。
“生物之芯”——伯豪生物(供稿人:李德康)
8月3日,生命学院部分同学在陈佳和庄敏两位助理教授的带领下,探访了以生物芯片业务为主的上海伯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与之前调研的新药研发公司不同,伯豪生物是一家致力于研发外包服务的公司,以科技服务、疾病与健康检测服务、分子检测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为主营业务。
医药研发外包服务是一个新兴的行业,于20世纪80年代起源于美国,是承担新药研究开发某一部分工作的专门研究机构或公司。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医药研发外包的热土,以伯豪生物、药明康德为代表的医药研发外包公司正在蓬勃发展。
我们乘车进入伯豪生物的园区,映入眼帘的并非大家想象中的“伯豪生物”标志,而是“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伯豪生物正是依托于这个研究中心而发展壮大的。负责接待我们的黄总向我们介绍了公司概况、主要业务、和校园招聘的相关信息。他说,伯豪外包服务的主要客户群体是科研院所以及制药企业,另外还有具备专业资质的医学检验所,公司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已经建立了生物芯片、基因测序、生物标志物筛选验证、分子检测、基因编辑、生物样本分析和生物信息技术等多种多样的技术平台。之后,来自实验室的孟老师、朱老师热情地为我们解答问题,使我们了解了医药研发外包服务领域的发展现状、前景,以及加入该领域所需的知识、实践背景。在被问到关于精准医疗的话题时,从事生物信息工作的朱老师十分兴奋,他以谷歌投资的23andMe项目为例,向我们生动形象地介绍当今世界精准医疗的发展与瓶颈,使大家对未来充满憧憬与希望。
在随后参观实验室的环节中,我们跟随工作人员一边观看一边询问,了解实验细节。鉴于我们对生物芯片非常感兴趣,伯豪的员工特意为我们拿来了真实的生物芯片,供我们近距离研究、观察。
一个下午的调研很快的就结束了,我们收获颇丰而又感觉意犹未尽。通过这次实践,大家深刻意识到书本知识与实际之间的差距,也更加明确了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
师生在联影展厅参观
陈总介绍联影情况
同学们在联影体验4D影像技术
师生在吉凯生物调研
师生参观伯豪生物展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