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研发资深总监姜洪焱博士来到我校,就心脑血管疾病及其微创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历程等内容为同学们做了精彩的讲解。
首先,姜博士为同学们讲解了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概念及病因。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血管疾病与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粘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心脏是人体血液循环中最重要的器官,在肺循环、体循环过程中承载了巨大的压力,心脏室间隔、主动脉瓣容易受损,导致血液循环出现问题。同时,心脏作为一个泵血的肌性动力器官,本身也需要足够的营养和能源,而给心脏供给营养的血管系统,就是冠状动脉和静脉,也称冠脉循环。冠状动脉是供给心脏血液的动脉,心肌梗塞等疾病就是因为冠状动脉堵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不能正常活动,造成病人死亡。血管动脉硬化是冠状动脉堵塞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为动脉血管壁变厚、变硬、变脆,管腔变窄、血液流通困难。
讲座的第二部分,姜博士为同学们介绍了冠脉介入治疗发展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是指经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从而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的治疗方法。1929年德国的外科医生沃纳·福斯曼将一根输尿管通过左臂肘前静脉插入右心房,拉开了人类心脏导管介入治疗的序幕。1959年,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的Mason Sones发现冠状动脉能够耐受少量的造影剂直接注射,紧接着,Judkins和Amplantz等医师发明了专门用于冠状动脉造影的导管,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逐渐开展,成为冠心病诊治历史上的里程碑。1964年,美国的Dotter成功应用自制的球囊导管治疗了一位股动脉严重栓塞的患者,并获得圆满成功。在他的启发下,从1974年起,德国的Andreas Gruentzig开始研究将球囊技术应用于冠状动脉,并于1977年用球囊导管完成了医学史上首例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TCA)并取得成功,开创了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新纪元。步入21世纪后,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快速发展,材料创新驱动植入器械性能不断提升,2011年第一个可降解心血管支架问世,具有相当大的优势,比如生物相容性好等。
接下来,姜博士从全球支架市场的领导者变迁说起,为我们展示了这个领域的激烈竞争。介入支架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直到国产支架的出现打破了国外公司的市场垄断,使支架价格大幅降低,造福了广大患者。2012年我国冠脉支架的国产率已上升至76%。
讲座的第三部分,姜博士为我们介绍了上海微创集团的发展历程和概况。上海微创公司成立于1998年,2001年开始盈利,如今已开展多项子业务,全球员工近3000人,平均每18秒就有一个微创产品用于救治患者生命或者改善其生活品质。上海微创的产品主要包括心血管介入产品、骨科医疗器械、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产品、电生理医疗器械等,在这里,他又为同学们展示了介入治疗的一些实例,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介入支架治疗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上不可或缺的地位。他还为同学们介绍了几种心脏介入治疗的新技术,比如介入心脏瓣膜、心室辅助装置等。
提问环节中,有同学提问,介入手术主要针对年轻人和老年人,对于先天性心脏病的婴幼儿,有没有相应的技术?姜博士解释说,先天性心脏病多是由于心房间隔缺损、心室间隔缺损导致的,由于婴幼儿血管细小,内科介入方式有难度,现多采取外科手术的方法使用封堵器修补缺陷。讲座在姜博士和同学们的问答交流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