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之光”系列讲座第一讲——仿制药的开发

发布时间2015-11-20文章来源 教学事务处/学生事务处作者责任编辑

11月18日晚,“产业之光”系列讲座第一讲在我校张江校区举行。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药剂部门负责人潘弘老师与同学们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仿制药研发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潘老师的讲座从三个问题入手:新药为什么贵?仿制药通过什么和新药竞争?为什么厂家不同,仿制药疗效不同?潘老师首先阐述了新药研发的种种艰辛,包括筛选到合适靶点和分子、高额的临床试管费用、上市后的疗效以及专利保护措施等,让同学们充分了解了创新药研发其实是一个耗时、费力、烧钱的过程。而仿制药具有与新药相同的活性成分,在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可引用原创药药理/毒理/临床实验结果,将大大缩短研发和上市时间,且价格更能被普通老百姓所接受。他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向同学们讲述了仿制药研发和交易的一般进程和市场竞争机制,生动的案例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到新药和仿制药如何竞争共生,以及对仿制药进行生物性检测的专业知识。他还分析了美国、印度等国家仿制药研发现状,以及国内外研发的主要差异,帮助同学了解仿制药研发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讲座以默克公司创始人乔治·默克的名言“我们应当永远铭记:药物是为造福人类而生产,不是为了追求利润而制造”作为结尾,强调了医药行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在讲座后的互动环节,同学们提问十分踊跃。例如一位同学问:“为何新药已到专利期后不会自行降价去适应仿制药带来的市场变化?”潘老师从药物研发的各种成本及相对应的市场需求,以及原创团队的长期发展目标和定位等角度进行了全面分析和解答。这次讲座普及了仿制药领域的概念和知识,引发了同学们对中国成为仿制药大国、却还不是仿制药强国的思考。

“产业之光”讲座旨在邀请业界专业人士进校开展专题报告,帮助学生了解产业和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从而开拓学生眼界,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和个人职业发展的思考。
 

【嘉宾简介】

潘弘,2006年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药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药学院)药剂学专业。2007年加入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主要研发方向为脂质载体靶向制剂,在纳米化、冷冻干燥和产品中试放大等仿制药技术领域有丰富经验。2012年至今兼任上海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