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晚,书院“文明之光”系列讲座第十五讲“语言与文明”在张江校区举行。此次讲座主讲人为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秘书长、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博士、著名语言学者白钢。
此次讲座以“古典语言与东西方古典文明”为主题,介绍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有影响力的文明形态及对应的古典语言,探讨文明与语言之间的复杂关联,展示历史比较语言学在当代中国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任务。白教授从什么是历史重构讲起,强调了古典语言和文献的把握对深入理解古典文明的重要性。
随后,白老师依次讲述了苏美尔-阿卡德文明、古埃及文明、安纳托利亚文明、古希腊文明的语言体系、兴衰历程以及对文明体的影响。位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阿卡德文明是最早的文明共同体,苏美尔与和阿卡德语是该文明体中两种主要语言。苏美尔-阿卡德文明形成了包含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在人世的应用以及法律和政治在内的完整科学传统,并产生了伟大史诗《吉尔伽美什》,深刻影响了希腊神话和诗歌。古埃及文明位于尼罗河流域,它的语言属于含米特语族,文字是典型的象形文字。古埃及文明是文化-宗教的先行者,是除中华文明外绵延时间最长的文明。以赫梯为主要代表的安纳托利亚文明是两河文明、埃及文明及爱琴海文明的重要中介,它影响了希腊最古老诗人之一的荷西奥德《神谱》中对于诸神关系和新旧神系交替的表达,文字主要为楔形文字。古希腊文明中,安纳托利亚语族是最早留下文字记载的印欧语系成员。
白老师为同学们详细讲述了印欧民族中古印度-伊朗民族及古希腊民族的宗教体系和哲学思想。他认为,上述文明都处在雅斯贝尔斯所说的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即人类的各种核心文明体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都对后代文明都有决定性影响。
讲座后半段,白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重要概念及建立在若干既定语系比较基础上的远程比较和超语系的假设拟构研究。他指出,随着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所有希望从事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中国学者正面临着比较语言学实现重大理论突破的历史性机遇,如何把握这一机遇、为世界学术做出中国学者应有的贡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重大命题。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有同学问,学习语言学对学习外语有什么帮助。白老师回答说,语言学的知识对于学一门外语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真正的帮助体现在学习三种以上语言之时,词源学系统性的规律总结能帮助人在学习多种语言时发现不易发现的规律,从而能提供很多指引。他表示,人拥有掌握至少10门语言的潜能,鼓励同学们在有兴趣和热情时勇敢地去学习各种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