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文明之光”系列讲座第十三讲: 从人脑认知科学谈世界艺术的创新发展

发布时间2015-10-22文章来源 学生事务处/书院作者责任编辑

10月21日晚,我校书院“文明之光”系列讲座第十三讲——“从人脑认知科学谈世界艺术的创新发展”在张江校区行举行,本次讲座嘉宾为上海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胡江博士。

胡博士首先结合中国传统儒家思想,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改变世界艺术的三种力量:“天时”、“地利”与“人和”。“天时”,即为人类文明的时代进程,大致包含政治与经济、战争与和平,以及时代与文化。“地利”,即为民族国家的自然环境,大致包含地理与资源、风土与人情、经典与时尚。“人和”,即为人脑心智的内在认识,大致包含意识与创新、学习与记忆、情感与理智。

接下来,胡博士从中外艺术家寿命统计引出了关于“人和”——人脑认知科学与艺术发展的关联:数万年前,人类创造了造型艺术;数千年前,人类确立了哲学理论;数百年前,人类开始了科学研究;数十年前,人类提出了认知科学。由此可见,人类认知世界走过了一个从外在具象感官认识到内在抽象逻辑思维的的发展过程。尤其是从近半个世纪以来,以人脑和心智为核心研究对象的认知科学迅速崛起,成为引领21世纪的四大学科之一。为使同学们对认知美学这一认知科学中的新学科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胡博士分别从模仿与象征、学习与基因、视觉与概念以及理智/心智与认知等四个方面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讲座接近尾声,同学们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有同学问,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中国艺术美学教育的缺失。胡博士回答说,中国人对美育的缺失主要是源于中国人的实用主义价值观,然而美育作为奠定宇宙观与人生观的重要途径,应大力倡导鼓励发展。也有同学问,应该如何看待信息技术编写程序自动生成的、美轮美奂的艺术作品。胡博士认为,即使是自动生成,编写的程序也是在人的思维体系之下创造的,同样体现了人的审美与艺术格调。

艺术家关注的是灵魂,科学家关注的是认知,这两者的结合更有益于健全人格的形成。通过今天的讲座,同学们受到多种艺术形式的浸染,并对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胡江简介】

胡江,1962年出生于上海,历史学博士。1984年上海大学文学院文物博物馆学专业毕业,1984-1988年就职于上海博物馆,1988-1997年留学日本,1997年回国,现任上海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中国博馆学会会员,上海文物博物馆学会会员,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会员,上海市新学科学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世界古代艺术史和认知艺术哲学的研究。主要著作:《来自远方艺术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