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晚,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阮仪三教授为我校全体学生做了一场题为“保护传统建筑文化,留住乡愁”的报告。
阮教授从“传统建筑是乡愁的物质载体”说开去,通过中西古今的对比,讲述了传统建筑在文化制度、实用价值、礼仪风格、集体情感和传统精神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那些最具特色的中国民居,比如云南大理“三房一照壁”、徽州民居天井、陕北窑洞地坑、福建土楼等,无不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合院式”特点,同时也创造了家庭阖家团圆的礼仪风格和温馨氛围。阮教授认为,传统建筑不但能维系阖家团聚的亲情与睦邻友好的关系,有助于社会正能量的积累,而且其结构本身也具有极强的稳定性。汶川等地震灾区中木结构房屋的坍塌率远低于砖墙结构房屋,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传统卯榫木结构的突出抗震性能。
阮教授同时也指出,当今社会颇具传统意味的古建筑、古城市仅仅被看作观赏、旅游和具体使用的对象,而那些缺乏实用价值、或是阻碍城市化进程的古建筑则统统被毫不留情地拆除。高楼大厦林立,却是千城一貌、万屋一面。中国人的传统精神正在被逐渐忘却、消融,随之增长的却是社会上的媚俗、自私、利己和戾气。他呼吁大家要培养保护传统建筑的意识,并再次强调在社会发展中守护城乡遗产,留住“乡愁”,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同时、又不失去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必由之路。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同学们踊跃发言,就传统建筑保护表示了自身的关切与思考。有同学问到,热播电视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在我国几大传统建筑聚集区取景,是否对增强人们保护传统建筑的意识有所作用?阮教授说,通过娱乐节目等多样化形式来提高社会对传统建筑的关注值得提倡。还有同学问到,中西方对古建筑保护态度的差异受什么重要客观因素的影响?阮教授认为,高层领导的思想认识是一个重要因素,他对习总书记重视保护传统建筑的理念表示高度赞同。
“文明之光”系列讲座是我校书院“博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文类公共通识课程衔接,形成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的有机互动,旨在通过举办讲座让学生通晓中外文明的基本内容,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本次讲座是新学期“文明之光”系列的首场讲座,不但加深了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了解,也使大家意识到保护传统城市与建筑的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