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晚,书院“信仰的力量——上海思政名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第五讲“扬起理想风帆,奔向美好未来”在张江校区行政报告厅举行。来自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王建新教授从理想及理想的困境、我们为什么需要理想、大学生与理想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的阐述。
王教授以中国共产党成立94周年为切入点引入了讲座的主题。1921年,在聚集着大批先进分子的上海,一批有朝气、有激情、有理想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创立了中国共产党,这些包括毛泽东等人在内的平均年纪只有28岁的知识分子,由此改变了中国历史,甚至改变了世界的颜色。而支撑这些年轻人到达如此高度的,就是理想。王教授指出,现在中国缺少的不是物质资源,而是信仰。全社会范围内对金钱的追求,带来的是精神的集体性缺失。国家发展到现阶段,国民一旦没有共同的理想,是极其危险的。
那么,人们为什么要有理想呢?王教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首先,理想使人成之为人。理想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其次,理想引导人们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提升自我,人类不断把理想变成现实的过程,就是人类不断创造自身辉煌生活的过程。第三,人有理想,意味着一种精神生活。人的本质在于精神,有精神则自成气象,自有人才。理想对人类来说,是一种意义性的需要。李嘉诚曾说:“天地之间有一不可衡量且具有永恒价值的元素,只有具有使命感的人才能感受并享有它,这就是理想。”可见理想对人的重要性。
讲座最后,王教授针对性地探讨了大学生与理想的关系。他指出,现在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两个问题:功利化及精神动力不足。他强调,大学是树立理想的最佳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毛主席曾说这个年纪的人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国家的希望都在这个年龄段的人身上。作为一名大学生,应当树立崇高的理想,不断追求;重新定位、认识自己,塑造自己的精神世界,养出大视野、大境界、大气概,学好专业,同时走出专业,立志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年轻人。
本次讲座同学们普遍感到非常受益,既加深了我校同学对理想的重要性的理解,也唤醒了同学们确立理想并为之奋斗,为之拼搏的雄心。
为践行我校“立志、成才、报国、裕民”的育人理念,书院本学期启动了“信仰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系列讲座活动。讲座从历史和世界的视角进行考察与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人如何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以及中国是如何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该系列讲座汇集上海市思政名师,通过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