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
    • 学校概况
    • 活动
    • 公告
    • 科研进展
  • 学校概况
    • 学校简介
    • 校务委员会
    • 校领导
    • 机构设置
    • 大事记
    • 影像报刊
    • 联系我们
  • 院所设置
    • 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创业与管理学院
    • 创意与艺术学院
    • 人文科学研究院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 免疫化学研究所
    • iHuman研究所
    • 数学科学研究所
    • 材料器件中心
    • 大科学中心
    • SHINE项目
    • 2060研究院
    • 上海临床研究中心
    • 终极能源中心
  • 师资队伍
  • 书院生活
  • 教学培养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学术期刊
    • 通知公告
    • 科研基地
    • 仪器平台
    • 规章制度
    • 联系我们
    • EHS
  • 成果转化
  • 国际合作
  • 党群园地
  • En
    • 中文
  • 招聘
  • 招生
  • 就业
  • 招标
  • 邮件
  • Egate
  • 校历
  • 图书馆
  • 信息公开
  • IT服务
  • 联系我们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学术期刊
  • 通知公告
  • 科研基地
  • 仪器平台
  • 规章制度
  • 联系我们
  • EHS
  • 生命学院胡霁课题组与合作者发现缓解压力的神经机制
    上海科技大学生命学院助理教授胡霁课题组与原iHuman研究所孙文智(现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在缓解压力的神经机制上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Reward Inhibits Paraventricular CRH Neurons to RelieveStress”为题,在国际学术期刊《CurrentBiology》上在线发表。该研究首次揭示了应激反应的重要室旁核CRH神经元可以被奖赏强烈抑制而缓解压力。当今社会,人们每天都会遇到来自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不同的压力(应激)。长期应激会导致严重的神经精神疾病,比如焦虑和抑郁。为了应对快速变化的、高度紧张的环境,大脑也发展了应对压力的机制,以促进身心健康。在该研究中,研究团队结合脑部立体定位手术以及遗传学手段将钙信号的指示蛋白GCaMP6特异表达在了室旁核的CRH神经元中,然后利用光纤光度测量技术实时检测自由运动的小鼠脑内CRH神经元的活动。该研究证实,室旁核CRH神经元可以快速地被各种应激刺激所激活。另外,非常有趣的是,...
    2019-03-08
  • 信息学院刘宇课题组在IEEE PESGM 2019会议上发表重要科研成果
    近日,我校信息学院先进电力与能源系统中心(CAPES)刘宇教授课题组的三篇论文被2019年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电力与能源协会学术年会(Power and Energy Society General Meeting, PESGM)接收录用。电力与能源协会学术年会(PESGM)是电力与能源协会主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学术会议。2018级硕士研究生王冰林在题为“VSC-HVDC Transmission Line Protection Based on Dynamic State Estimation”的论文中运用动态状态估计的方法对超高压柔性直流输电线路实现保护。其通过建立线路精确物理模型,在考虑测量误差的同时,能够在严重区外故障情况下确保测量值与估计值的一致性(图1),从而有效解决严重区外故障情况下传统差动保护易误动的问题。2018级硕士研究生芦大有在题为“Three Phase Transmission Line Fault Location Based on the Generalized Bergeron Model”的论文中提出了线路的广义的贝瑞隆模型并基于此模型实现交流输电线路精确故障...
    2019-03-08
  • 信息学院雾计算实验室机器人救援应用亮相2019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
    近日,为期四天的2019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我校雾计算实验室(SHIFT)与Intel、iExec合作展示了基于5G和区块链的智能城市服务。世界移动通信大会由移动通信亚洲大会发起,已经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移动通信领域年度展览会之一,被业界称为“移动通信风向标”。本次大会主题为“IntelligentConnectivity”,吸引了来自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400家公司以及10万行业人士。“基于5G和区块链的智能城市服务”工业Demo在英特尔展台亮相,这是我校信息学院雾计算实验室与Intel和法国iExec公司三方合作的项目成果。该Demo呈现了利用5G连接和区块链技术构建的统一、去中心化智能城市服务平台。雾计算实验室开发的机器人救援服务作为智能城市服务的应用案例,进行了现场展示,iExec则利用Intel的SGX安全模块,构建了基于区块链的交易平台,为智能城市服务提供了去中心化、全自动的解决方案。“救援机器人”是上海雾计算实验室开发的雾计算演示...
    2019-03-08
  • 信息学院傅旻帆教授与合作者提出基于氮化镓功率器件的高频DC/DC数控电源模块
    我校信息学院先进电力与能源系统中心(CAPES)傅旻帆教授课题组设计出一款基于氮化镓器件的300瓦110V转24V高频DC/DC数控电源模块。相较于目前业界的最佳产品(SynQor的模块,峰值效率91%,功率密度80瓦每立方英寸),新模块可达到95.8%的峰值效率及195瓦每立方英寸的功率密度。近日,该研究中涉及的系统磁集成设计与数字控制方面相关成果已分别于电力电子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上在线发表。随着当代社会电气化进程的推进,各类电能转换电路对效率与体积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第二代半导体功率器件(例如:硅基MOSFET和IGBT)的性能已达到其理论极限,以此为基础的电力电子变换器难以在效率与功率密度上有重大突破,而新兴的宽禁带功率器件,如氮化镓(GaN)器件,以其优良的性能日益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但面对新型器件,电力电子变换器在器件选型、拓扑结构、控制模型、磁...
    2019-02-19
  • 信息学院雾计算实验室罗喜良课题组参加全球电信大会并做宣讲
    近日,全球电信大会(IEEE Global 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Gateway to a Connected World”,吸引了约300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科学家、研究人员和行业从业者,成为网络和通信界的一次盛事。我校信息学院雾计算实验室罗喜良教授课题组多位成员受邀参会并展示了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2016级博士研究生张霄宇在“选定领域的通信专题(SAC-I01: SAC INTERACTIVE SESSION 1)”交互式研讨会上展示了题为“MIDAR: Massive MIMO based Detection and Ranging”的海报,并与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广泛讨论交流;2016级硕士研究生朱兆伟在“边缘计算与物联网(SAC-IoT.2: Edge Computing for Internet of Things) ”和“无线网络中资源分配及用户接入(MWN-13: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User Association in Wireless Networks) ”两个研讨会上分别宣讲了题为“Learn and Pick Right Nodes to Offload”和“Sparse Spectrum Reuse in H...
    2019-01-31
  • 信息学院王浩宇课题组提出适用于高压直流微电网的新型三端口高能效电路
    我校信息学院先进电力与能源系统中心(CAPES)王浩宇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高压直流微电网的新型三端口电路结构。与传统结构相比,该电路具有高功率密度、高电压增益、低电压应力等优势,可实现更高的能量转换效率。近日,该成果以“A ZVS Three-port DC/DC Converter for High-Voltage Bus Based Photovoltaic Systems”为题,在电力电子领域顶级国际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上在线发表。面对能源危机与环境问题带来的严峻挑战,高压直流微电网以其结构简单、没有无功功率等优点,在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传统的高压直流微电网中,电源、负载、储能系统之间存在多级功率变换,这会造成功率密度低、能量转换效率低、体积大等一系列问题。为了构建高效率,低成本的高压直流微电网,课题组提出了一种新型三端口电路结构。该新型结构通过集中式复合控制策略,实现了在单个变换器中同时控制多...
    2019-01-30
  • 上海科技大学研究团队两项重大成果同登《Cell》
    2019年开年不到1个月,我校迎来“开门红”——北京时间1月25日凌晨,国际顶尖期刊《Cell》同时发表了上海科技大学的两项重大科研成果,分别是:上科大免疫化学研究所领衔的科研团队率先在国际上成功解析分枝杆菌关键药靶蛋白MmpL3以及“药靶─药物”复合物的三维空间结构,揭示了创新药物杀死细菌的全新分子机制,为今后新型抗生素的研发开辟了一条全新路径;上科大iHuman研究所领衔的科研团队首次成功解析了人源大麻素受体CB2与新型拮抗剂复合物的三维精细结构,揭示了配体对受体的精细调控方式,为免疫调节类疾病、炎性神经痛、肿瘤等疾病的药物研发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结构理论基础。免疫化学研究所研究团队解析分枝杆菌关键药靶蛋白结构,开辟抗生素研发全新途径结核分枝杆菌,是引起结核病的病原菌,可侵犯全身各器官,尤以肺结核为最多见。至今,结核病仍为重要的传染病之一。尽管在上个世纪中叶,链霉素的发现结束了几千年来结核杆菌肆虐人类生命的历史,此后...
    2019-01-25
  • 物质学院钟超课题组开发出基于细菌生物被膜的活体胶水
    我校物质学院材料与物理生物学研究部钟超教授课题组在利用细菌生物被膜开发活体粘合材料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北京时间2019年1月20日,相关成果以“Engineered Bacillus subtilis biofilms as living glues”为题,在国际著名材料期刊《Materials Today》(为“今日材料”系列期刊的旗舰刊,旨在出版对材料科学领域具有广泛兴趣的前沿、创新、高影响力论文)上在线发表。粘合材料尤其是水下粘合材料,作为一种先进的功能材料,在生物医药和海洋工业等多领域(例如,伤口愈合、下水管道涂层、船舶修复等)均有极其重要的应用。许多海洋生物如藤壶、贻贝、沙塔蠕虫等能分泌具有较强水下粘性的粘合蛋白,为开发仿生粘合材料提供了灵感与思路。近年来,尽管仿生粘合材料已取得诸多进展,但与自然界海洋生物粘合剂相比,仍缺乏自我修复性、动态可调性、响应环境性等“活体”特征。此外,自然界粘合蛋白组份与功能的多样性,也是目前仿生粘合材料(大部分建立在模拟粘合...
    2019-01-24
  • 物质学院章跃标课题组研发出可胀可缩的晶态有机多孔材料
    我校物质学院系统材料学研究部章跃标教授课题组在动态共价有机框架的研究中取得进展,解决了其结晶均一性和宏量制备的难题,首次发现了该类材料客体依赖和气体响应的动态行为。2019年1月18日,该研究成果以“Guest-Dependent Dynamics in a 3D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为题,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Chemical Society》上在线发表。高分子聚合物的溶胀和收缩行为有许多重要应用,但由于其结构的无序性和行为的不可逆性难以实现定向设计并开展“构-效”关系研究。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即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COFs),是新兴的晶态多孔材料,是完全通过强共价键将纯有机的构筑模块链接起来成二维或三维的网状结构。因其具备明确的结构可设计性和化学稳定性而成为材料化学的研究热点和网状化学的前沿挑战。然而,COF晶体的制备需要在控制共价键形成的速率和可逆性的同时调节晶体的成核和生长,因其极具挑战性而被称为“结晶困局”(...
    2019-01-24
  • 物质学院刘巍课题组与崔屹教授合作发表全固态锂金属电池综述
    我校物质学院助理教授刘巍课题组和特聘教授崔屹合作撰写关于全固态锂金属电池综述性文章。近日,该综述在Cell Press旗下国际知名期刊《Chem》上发表。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使用寿命长、质量轻等优点,现已占据绝大部分消费电子产品的电池市场,并逐渐应用于电动汽车和大规模储能电网等领域。然而,目前商业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仍不能满足当今对高能量密度的需求。全固态锂金属电池是热点研究方向之一,其采用锂金属作负极,并用固体电解质取代电解液,可以在大幅提升电池能量密度的同时解决安全性问题。但固体电解质较低的电导率及较大的电极和电解质之间的固固界面阻抗是制约全固态锂金属电池商业化进程的主要因素。该综述中,作者首先全面总结了近年来全固态锂金属电池的发展现状,概述了固体电解质的种类和传导机理,介绍了减小界面电阻的代表性策略。同时重点讨论了使用插层式化合物、硫以及空气为正极的三大类全固态锂金属电池的性能和机理。最后,...
    2019-01-02
  • 生命学院高冠军课题组与合作者在组蛋白表观遗传学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我校生命学院高冠军教授课题组与合作者在组蛋白表观遗传学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北京时间12月28日凌晨,相关成果以“Probing the function of metazoan histones with a systematic library of H3 and H4 mutants”为题,于发育生物学领域国际权威学术期刊《Developmental Cell》上在线发表。 该研究首次在多细胞生物上建立了组蛋白(H3和H4)表观修饰位点的原位突变体库,系统阐明了组蛋白修饰位点在多个发育层面的表观遗传学功能,为全面开展组蛋白表观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的遗传材料和研究基础。组蛋白的后修饰(如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泛素化等)能够通过改变染色质的三维结构影响基因的表达,最终导致细胞生物学功能的改变。目前,组蛋白修饰酶的研究已表明,组蛋白的表观修饰与生长、发育、癌症等存在密切联系。但由于非组蛋白底物的存在和组蛋白多位点修饰, 对组蛋白本身某一修饰的功能理解仍极具挑战,且组蛋白基因在多细胞真核生物中呈现多拷贝和...
    2019-01-02
  • 物质学院李涛课题组在多孔复合材料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我校物质学院李涛教授课题组在金属有机框架-高分子复合材料的构建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近日,相关成果以“A generalizable metho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OF@polymer functional composites through surface-initiated 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为题,于国际知名化学期刊《Chemical Science》(《化学科学》)上发表。在纳米材料表面接枝高分子(polymer)是一种调控纳米材料物理化学性质的通用方法。由于高分子材料具有非常丰富的化学和结构多样性,将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的高分子修饰到纳米材料表面,可以控制纳米材料的分散性、化学稳定性、电荷传输行为、自组装行为、生物活性以及分子识别等多种性质。绝大部分纳米材料如金属纳米颗粒、量子点、蛋白分子、氧化物颗粒和高分子等都可以通过相对特征的共价接枝方式实现表面的高分子修饰。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是一系列利用金属离子或金属簇(metal ions/clusters)和有机配体(organic linker...
    2018-12-21
  • 物质学院李涛课题组在二氧化碳气体分离膜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我校物质学院李涛教授课题组在二氧化碳气体分离膜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近日,该研究成果以“Interfacial Engineering in Metal-Organic Framework-Based Mixed Matrix Membranes Using Covalently Grafted Polyimide Brushes”为题,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美国化学会志》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发表。气体膜分离技术在传统工业分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合成氨工业中的氢气回收,到空气中氮气、氧气的分离,都少不了膜分离技术的身影。相较于常用的低温精馏分离法(cryogenic distillation),气体膜分离不涉及变温及相变过程,因此能极大降低分离过程的能耗。作为一种最具潜力的脱碳方法之一,高性能气体分离膜技术还广泛应用于火力发电厂尾气及天然气井中二氧化碳的捕获,从而有助于减缓全球变暖趋势。在众多气体分离膜材料中,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基混合基质膜(Mixed Matrix Membranes, MMMs)是一种极具潜力...
    2018-12-04
  • 物质学院钟超课题组开发出可编程可3D打印的生物被膜活体功能材料
    我校物质学院钟超教授课题组在开发活体功能材料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北京时间2018年12月4日,相关成果以“Programmable and printable Bacillus subtilisbiofilms as engineered living materials”为题,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Chemical Biology》(自然·化学生物学)在线发表。细菌生物被膜通常由细菌及其胞外分泌物质(如蛋白质、多糖、DNA)组成。近年来,基于大肠杆菌的可编程生物被膜被当成一种具有活体特征的功能材料(living functional materials)来应用,表现出很多传统材料不具备的性能,如可基因编程、多功能、环境响应、自适应性以及可进化等特征。钟超课题组前期已证明,光感应细菌生物被膜可应用于动态自组装材料领域,能将溶液中悬浮的无机纳米颗粒按预先设定的方式有序地组装无机纳米颗粒和相应的电子装置(http://www.shanghaitech.edu.cn/2018/0425/c1001a22039/page.htm)。然而,由于大肠杆菌自身的蛋白分泌能力不足以及潜在的安全...
    2018-12-04
  •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891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58/64 跳转到 

上海市浦东新区华夏中路393号 201210(浦东校区)

上海市徐汇区岳阳路319号8号楼 200031(岳阳路校区)

Copyright © 上海科技大学 版权所有沪ICP备13001436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6855号

  • 附属学校
  • 附属幼儿园
    官方微信
En 中文
  • 学校概况
    • 学校简介
    • 校务委员会
    • 校领导
    • 机构设置
    • 大事记
    • 影像报刊
    • 联系我们
  • 院所设置
    • 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创业与管理学院
    • 创意与艺术学院
    • 人文科学研究院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 免疫化学研究所
    • iHuman研究所
    • 数学科学研究所
    • 材料器件中心
    • 大科学中心
    • SHINE项目
    • 2060研究院
    • 上海临床研究中心
    • 终极能源中心
  • 师资队伍
  • 书院生活
  • 教学培养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学术期刊
    • 通知公告
    • 科研基地
    • 仪器平台
    • 规章制度
    • 联系我们
    • EHS
  • 成果转化
  • 国际合作
  • 党群园地
  • 招聘
  • 招生
  • 就业
  • 招标
  • 邮件
  • Egate
  • 校历
  • 图书馆
  • 信息公开
  • IT服务
  • 联系我们
  • 附属幼儿园
  • 附属学校

© 2017 ShanghaiTech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