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
    • 学校概况
    • 活动
    • 公告
    • 科研进展
  • 学校概况
    • 学校简介
    • 校务委员会
    • 校领导
    • 机构设置
    • 大事记
    • 影像报刊
    • 联系我们
  • 院所设置
    • 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创业与管理学院
    • 创意与艺术学院
    • 人文科学研究院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 免疫化学研究所
    • iHuman研究所
    • 数学科学研究所
    • 材料器件中心
    • 大科学中心
    • SHINE项目
    • 2060研究院
    • 上海临床研究中心
    • 终极能源中心
  • 师资队伍
  • 书院生活
  • 教学培养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学术期刊
    • 通知公告
    • 科研基地
    • 仪器平台
    • 规章制度
    • 联系我们
    • EHS
  • 成果转化
  • 国际合作
  • 党群园地
  • En
    • 中文
  • 招聘
  • 招生
  • 就业
  • 招标
  • 邮件
  • Egate
  • 校历
  • 图书馆
  • 信息公开
  • IT服务
  • 联系我们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学术期刊
  • 通知公告
  • 科研基地
  • 仪器平台
  • 规章制度
  • 联系我们
  • EHS
  • 物质学院电镜中心团队与合作者发现具有高效吸附核废液中90Sr的新材料
      我校物质学院电镜中心主任Osamu Terasaki教授、访问研究员Peter Oleynikov和Alvaro Mayoral、助理教授马延航与韩国西江大学Kyung Byung Yoon教授合作,在研究新型核废液中重金属离子分离吸附剂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项成果以“Removal of 90Sr from highly Na+-rich liquid nuclear waste with a layered vanadosilicate”为题在《能源和环境科学》(《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上在线发表。  目前核电站提供了全世界大约11%的电量,并有继续增长的趋势。然而,核电站在工作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核废料,尤其是包含90Sr的液体废料,达到微量浓度的Sr2+离子进入人体内会引起致命的癌症。例如,美国环保局(EPA)要求饮用水中90Sr的含量不得超过0.057 ppq(千万亿分之一)。这就意味着几乎所有的Sr2+必须从回收的核液体废料中去除。然而,处理核燃料的高放废液中Sr的浓度较低,在7万亿分之一到数十亿分之一之间。同时,废液中往...
    2019-04-30
  • 创管学院周昊天课题组在人类决策与判断领域获新发现
      近日,我校创业与管理学院周昊天教授与合作者在人类决策与判断领域取得新的研究进展,相关成果以“Conflating Temporal Advancement and Epistemic Advancement: The Progression Bias in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为题,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学会的旗舰期刊《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发表。  在面对选择时,决策者往往需要考量每个选择背后的意义以及决策的后果。为了谨慎起见,人们在做出决策前往往会进行反复验证。比如病情的诊断,很多人会咨询不同的医生;同一个实验,科学家会重复相同的步骤,看是否能得到同样的结论。如果第一位医生与第二位医生的意见有出入,又如果第一次实验结果与第二次重复步骤得到的结果截然相反,人们会如何决策呢?  信息到底是先入为主,还是后来居上?对此,周昊天教授与合作者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10个实验,他们发现:面对两次调查,人们通常认为第二次调查的结...
    2019-04-29
  • 上海科技大学钟桂生课题组及合作者揭示耳蜗毛细胞骨架蛋白全新结构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钟桂生(iHuman研究所PI,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助理教授)课题组与东南大学柴人杰课题组、上海科技大学何水金(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助理教授)课题组合作,利用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在骨架蛋白研究中的独特优势,对耳蜗毛细胞表皮板的骨架结构开展研究,共同发现了血影蛋白(Spectrin)以及肌动蛋白(F-actin)在毛细胞表皮板中的全新结构,并揭示上述结构对小鼠听力功能发育的关键作用。研究结果分别以Critical role of spectrin in hearing development and deafness和A cytoskeleton structure revealed by super-resolution fluorescence imaging in inner ear hair cells为题在Science Advances(北京时间:2019年4月18日在线发表)和CellDiscovery(北京时间:2019年2月19日)杂志上分别发表。截至目前,世界范围内罹患残疾性听力损失的人口数接近4.6亿,听力障碍已成为全球发病率最高的感官缺陷疾病之一,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其中,大比...
    2019-04-22
  • 上海科技大学陈佳、杨贝与合作者提出基因编辑领域发展的新方向
    2019年4月18日,我校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陈佳教授、免疫化学研究所杨贝副研究员与我校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马普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杨力研究员,应邀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上发表题为“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的新闻与视角(News andViews)评论文章,介绍了近期发表在Science和Nature Biotechnology上有关碱基编辑研究的最新进展情况,并展望了未来碱基编辑领域可能的发展新方向。近年来,利用CRISPR/Cas9 基因编辑系统与核苷脱氨酶整合而发展出的新型碱基编辑系统(Base Editor, BE),包括可实现C-to-T编辑的胞嘧啶碱基编辑器(Cytosine Base Editor, CBE)和实现A-to-G编辑的腺嘌呤碱基编辑器(Adenine Base Editor, ABE),可在单碱基水平实现精准高效的基因组定向编辑。这种新型碱基编辑系统,理论上不会对基因组DNA造成双链断裂损伤,且可对上千种引起人类疾病的基因组碱基突变进行定点矫...
    2019-04-19
  • 生命学院胡霁课题组与合作者在痒觉信息处理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2019年4月15日,国际神经科学顶级期刊《Neuron》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徐天乐教授课题组和上海科技大学胡霁研究员课题组合作的研究论文《Central Processing of Itch in the Midbrain Reward Center》。该论文借助神经环路层面的实验技术手段和转基因小鼠模型,深入阐释了中脑奖赏中心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不同类型的神经元在痒觉不同组分信息处理中的作用,研究结果加深了人们对痒觉中枢环路机制的理解,也为临床慢性痒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痒觉是一种引起抓挠欲望而产生的不愉快感觉,大多数皮肤性疾病和一些系统性疾病都伴随着严重的瘙痒症状。痒觉产生后除了引起难受厌恶的感觉之外,抓挠后还会产生舒服愉悦的快感,并形成一种“越挠越痒—越痒越想挠”的恶性循环。然而,目前有关痒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外周和脊髓水平,关于痒觉在大脑如何进行信息处理、编码和加工的研究相对较少。另外,相比分子和细胞水平,在脑区和环路水...
    2019-04-15
  • 上海科技大学杨贝/Wilson研究团队与合作者研发出具有广谱抗人冠状病毒活性的多肽类融合抑制剂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杨贝/Wilson研究团队与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陆路/姜世勃研究团队通力合作,通过交叉运用多种不同的技术手段,研发出能够广谱抑制多种人冠状病毒(HCoV)感染的多肽类融合抑制剂EK1,并揭示了其作用靶点和发挥功能的分子机制。该研究同时证明了冠状病毒(CoV)刺突蛋白的HR1区域是一个重要且保守的药物作用靶点,为后续抗HCoVs的广谱药物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重要思路。目前该研究成果以“A pan-coronavirus fusion inhibitor targeting the HR1 domain of human coronavirus spike”为题在线发表于Science子刊《科学进展》上(Science Advances)。近年来,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SARS-CoV)和中东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MERS-CoV)等高致病性HCoVs的出现不断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发展。但是目前尚无获得批...
    2019-04-11
  • 物质学院钟超课题组和合作者在成核蛋白调控淀粉样蛋白自组装机制研究上取得突破
    我校物质学院助理教授钟超课题组和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樊春海课题组在利用DNA纳米折纸技术研究淀粉样蛋白的自组装行为及其机理方面取得重要进展。3月27日,该项成果以“Directing Curli Polymerization with DNA Origami Nucleators”为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在细胞构建丝状结构和纤维网络中,最后结构的形状和功能一般是通过特定位置的成核蛋白成核来调控。如大肠杆菌生物被膜中的curli纤维,就是利用一种锚定在细菌表面的CsgB成核蛋白,通过诱导CsgA淀粉样蛋白在细菌表面和细胞外聚合,形成具有重复的β折叠、结构缜密的纤维网络结构。尽管已有诸多文献描述生物被膜中CsgB作为成核蛋白在CsgA纤维生长过程中扮演十分关键的作用,但是由于寡聚体形成过程的随机性以及快速性,当前的研究并不能直接观测CsgB促进CsgA形成寡聚体、甚至纤维的过程。因此,成核蛋白如何在单分子水平上调控纤维的自组装行为以及更深层次的机制仍然是一个谜。本研究利...
    2019-04-03
  • 物质学院钟超课题组在利用模块基因方法设计多功能淀粉样蛋白材料方面取得新进展
    我校物质学院材料和物理生物学研究部钟超课题组在利用模块基因方法设计包含多个结构域淀粉样蛋白纤维材料以及在研究结构域如何影响蛋白的自组装和功能特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最近,该项成果以“Modular Genetic Design of Multi-domain Functional Amyloids: Insights into Self-assembly and Functional Properties”为题,在《Chemical Science》上在线发表。天然蛋白质分子通常由多个蛋白质结构域以模块化的方式组成,其中结构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的排列影响着蛋白质的自组装。工程基于蛋白质的分子材料可以模仿甚至超越其天然的蛋白特性。通过合理设计蛋白质分子序列,使用模块化策略构建功能性淀粉样蛋白,为定制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分子材料提供了可能,为工程新的多功能分子材料创造了机会。尽管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融合的结构域模块是如何影响淀粉样蛋白的自组装和功能特性并不清楚,因此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融合的结构域如何影响...
    2019-04-03
  • 物质学院柳学榕课题组首次利用RIXS技术在铱氧化物中观测到离域的二聚体电子轨道
    物质学院柳学榕教授课题组利用同步辐射共振非弹性X射线散射(RIXS)实验技术,首次在铱氧化物Ba5AlIr2O11中观测到强烈电子跳跃和自旋轨道耦合竞争导致的离域轨道,为研究铱氧化物类材料的电、磁行为提供了新的方向。近日,相关成果以“Direct Detection of Dimer Orbitals in Ba5AlIr2O11”为题,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近年来,重原子自旋轨道耦合作用的课题受到了极大关注。在巡游电子体系方面,是以拓扑材料为代表;在关联电子体系方面,5d过渡金属氧化物站在了该领域研究的前沿。这类材料中,铱氧化物因为有可能实现量子自旋液体以及关联拓扑态等奇异量子态而成为探索热点。在前期的研究中,理论模型主要建立在局域的原子轨道上,将铱原子的自旋轨道耦合处理为主导项,而原子间的电子跳跃处理成微扰。通过深入分析铱氧化物中各个相互作用,柳学榕教授课题组意识到5d电子电子云的大空间展开会增强电子跳跃能,并且会在特殊几何条件下和自旋轨道...
    2019-03-28
  • 物质学院林柏霖团队首次揭示古老戒酒药背后定向杀死癌细胞的全新通用化疗机制
    “该工作将可能带来通过这个机制实现更精准针对癌细胞的分子”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药学院Carducci教授“突破性的”(ground-breaking)工作,不仅“从基础化学层次为Cu(DTC)2的性质带来了非常重要和原创的见解”,还发展了“药物机理化学的新方法,结果具有启发性”。——《德国应用化学》审稿人癌症是当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最大杀手。化疗作为目前治疗癌症的主要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利用对细胞有毒的分子药物杀死癌细胞,对于转移性的中晚期肿瘤,化疗也是目前最有效的手段。但是,化疗药物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
    2019-03-24
  • 生命学院管吉松课题组首次在大脑皮层发现恐惧消退记忆相关的记忆印迹
    我校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管吉松课题组综合利用在体双光子成像技术和神经活动依赖的特异性遗传标记验证手段,系统解析了大脑压后皮层在场景恐惧记忆习得、提取和消退过程中的信息编码过程,首次发现并操控了恐惧消退记忆相关的记忆印迹。2019年3月19日,相关成果以“Switching from fear to no fear by different neural ensembles in mouse retrosplenial cortex”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大脑皮层》(CerebralCortex)上。成年人在其生活中经历过一次或多次创伤事件,如暴力,伤害甚至是他人的非正常死亡,这些事件进而可能导致其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碍的产生,包括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disorder,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最常见的精神病理学障碍,不同地区的患病率从1.3%到12.2%不等,这也是当下最亟待解决的临床病症之一。到目前为止,基于创伤的暴露疗法被认为是创伤后应激障碍最佳的心理干预手段。临床上所采用的暴露疗法,在科...
    2019-03-24
  • 生命学院Tiffany Horng课题组综述代谢是免疫调节的主导力量
    2019年1月,我校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Tiffany Horng与美国梅奥医院(Mayo Clinic)助理教授Hu Zeng合作,在《Nature Cell Biology》上发表题为 “Metabolism as a guiding force for immunity”综述文章,系统介绍了免疫细胞的代谢方式如何在免疫激活中发挥作用。免疫与代谢之间的关系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文章介绍了以巨噬细胞为代表的髓系细胞和以T细胞为代表的淋巴细胞的代谢(免疫细胞分为髓系细胞和淋巴系细胞)。TiffanyHorng在其中负责解释巨噬细胞的代谢与激活。巨噬细胞属于先天性免疫细胞,在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中发挥指挥官和吞噬病原体的作用。革兰氏阴性细菌表面的脂多糖可刺激巨噬细胞到M1状态,导致巨噬细胞产生炎性因子和抗菌肽,这一过程称为巨噬细胞的经典激活通路;而寄生虫感染后,辅助T细胞分泌的IL-4细胞因子可以激活巨噬细胞到M2状态,导致巨噬细胞上调组织修复,这一过程称为巨噬细胞的选择性激活通路。在这些过程中,巨噬细...
    2019-03-24
  • 免疫化学研究所生物工程实验室优化了用于高通量筛选和基础研究的形成人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微流控重编程方法
    近日,来自免疫化学研究所特聘教授Nicola Elvassore课题组的研究人员以"Microfluidic reprogramming to pluripotency of human somatic cells"为题,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Protocols》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s)是成体体细胞通过重编程过程衍生而来的类胚胎干细胞,在干细胞生物学和包括精准医学在内的再生医学中有许多潜在应用。然而,因重编程过程效率低、成本高和工作量大等原因,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在临床中的应用遇到瓶颈。近期,来自免疫化学研究所特聘教授NicolaElvassore课题组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为期8天、利用每日转染mRNA编码的重编程因子和免疫逃避蛋白质来提高人诱导多能干细胞重编程效率的实验方案。研究人员在无异种蛋白限定条件下接种约1,500个细胞,15天后发现每个27平方毫米的微流体室可以获得高达160个hiPSC的集落。该微流体不仅有较高的重编程成功率,而且可以使数百个细胞系能够同时进行重编程。该...
    2019-03-14
  • 物质学院刘巍课题组开发出智能自修复聚合物稳定的锂金属电池
    我校物质学院刘巍课题组在高比能、高安全的锂金属电池构建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北京时间2019年3月1日,相关成果以“High-rate and large-capacity lithium metal anode enabled by volume conformal and self-healable composite polymer electrolyte”为题,在Wiley旗下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Science上在线发表。锂离子电池作为能源存储器件已经在便携式电子产品上普及,正被逐步应用于交通运输以及智能电网储能等方面。然而传统锂电池的续航能力(能量密度)已不能满足当前的实际需求,同时人们也对电池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属锂具有超高的理论比容量(3860 mAh g-1)和最低的电化学势(-3.040V),是锂电池材料中的“圣杯”,以锂金属作电池负极将会很大程度上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然而,锂金属表面易生长树枝状的枝晶,能够刺穿电池隔膜导致电池造短路甚至引发爆炸,抑制锂枝晶生长是利用金属锂实现高能量密度锂金属电池商业应用的技术难题...
    2019-03-12
  •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891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57/64 跳转到 

上海市浦东新区华夏中路393号 201210(浦东校区)

上海市徐汇区岳阳路319号8号楼 200031(岳阳路校区)

Copyright © 上海科技大学 版权所有沪ICP备13001436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6855号

  • 附属学校
  • 附属幼儿园
    官方微信
En 中文
  • 学校概况
    • 学校简介
    • 校务委员会
    • 校领导
    • 机构设置
    • 大事记
    • 影像报刊
    • 联系我们
  • 院所设置
    • 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创业与管理学院
    • 创意与艺术学院
    • 人文科学研究院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 免疫化学研究所
    • iHuman研究所
    • 数学科学研究所
    • 材料器件中心
    • 大科学中心
    • SHINE项目
    • 2060研究院
    • 上海临床研究中心
    • 终极能源中心
  • 师资队伍
  • 书院生活
  • 教学培养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学术期刊
    • 通知公告
    • 科研基地
    • 仪器平台
    • 规章制度
    • 联系我们
    • EHS
  • 成果转化
  • 国际合作
  • 党群园地
  • 招聘
  • 招生
  • 就业
  • 招标
  • 邮件
  • Egate
  • 校历
  • 图书馆
  • 信息公开
  • IT服务
  • 联系我们
  • 附属幼儿园
  • 附属学校

© 2017 ShanghaiTech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