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
    • 学校概况
    • 活动
    • 公告
    • 科研进展
  • 学校概况
    • 学校简介
    • 校务委员会
    • 校领导
    • 机构设置
    • 大事记
    • 影像报刊
    • 联系我们
  • 院所设置
    • 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创业与管理学院
    • 创意与艺术学院
    • 人文科学研究院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 免疫化学研究所
    • iHuman研究所
    • 数学科学研究所
    • 材料器件中心
    • 大科学中心
    • SHINE项目
    • 2060研究院
    • 上海临床研究中心
    • 终极能源中心
  • 师资队伍
  • 书院生活
  • 教学培养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学术期刊
    • 通知公告
    • 科研基地
    • 仪器平台
    • 规章制度
    • 联系我们
    • EHS
  • 成果转化
  • 国际合作
  • 党群园地
  • En
    • 中文
  • 招聘
  • 招生
  • 就业
  • 招标
  • 邮件
  • Egate
  • 校历
  • 图书馆
  • 信息公开
  • IT服务
  • 联系我们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学术期刊
  • 通知公告
  • 科研基地
  • 仪器平台
  • 规章制度
  • 联系我们
  • EHS
  • 信息学院吴涛教授与合作者受邀发表磁电效应方面综述
    我校信息学院吴涛教授与弗吉利亚理工大学John Domann教授、台湾交通大学Tien-Kan Chung教授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Gregory Carman教授受邀,合作撰写了应变介导磁电耦合效应方面的综述文章。近日,该综述以“Strain-mediated magnetoelectric storage, transmission, and processing: Putting the squeeze on data”为题,在国际知名期刊《MRSBULLETIN》上发表。磁电效应是一个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研究领域。早在1961年,研究人员就在氧化铬中发现了磁电效应。然而单一材料的磁电效应即便在低温下也只能展现较小的磁电耦合,大大限制了该技术的应用。直到2001年,国外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由压电和压磁材料组成的复合叠层结构,该器件在室温下展示出了较高的磁电耦合。这种方式被称为“应变介导磁电耦合”。后续研究则利用这种机制更显著地提高了磁电耦合。应变介导磁电耦合可以通过施加电压来控制微磁场,而叠层的复合磁电耦合又大大提高了磁电耦合。目前,...
    2018-11-20
  • 物质学院凌盛杰课题组设计绿色、低能耗、易放大化策略提取丝介观结构单元
    物质学院凌盛杰教授课题组在丝介观结构单元的全剥离及其在电子和环境领域的应用方面取得进展,近日,相关工作以“Isolation of Silk Mesostructures for Electronic and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为题,于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先进功能材料)上在线发表。动物丝具有规整的介观结构,如微纤、纳纤及纳米颗粒。这些介观结构对丝的力学性能和生物功能都起到重要作用,但提取和利用这些丝介观结构单元则具有一定挑战性,其原因在于丝纤维复杂结构组织及较高的结晶度。凌盛杰课题组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Adv. Mater., 2014, 26, 4569; Adv. Mater., 2016, 28, 7783; US patent, WO 2017/192227 Al; Sci. Adv., 2017, 3, e1601939; US patent, WO 2018/081159Al],与国家蛋白质设施上海光源01B线站、合肥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红外线站及美国塔夫茨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通过一种“预氧化部分溶解和物理分散”方式,成功实现了对丝介观结构单...
    2018-11-11
  • 生命学院科研团队与合作者在RNA甲基化调控学习记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生命学院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在RNA甲基化(m6A)调控学习与记忆能力的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首次揭示了m6A通过其识别蛋白YTHDF1调控小鼠空间学习与记忆能力的分子机制。北京时间11月1日凌晨,该成果以“m6A facilitates hippocampus-dependent learning and memory through YTHDF1”为题,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上在线发表。该研究由我校生命学院黄行许研究组助理研究员周涛博士领衔,与美国芝加哥大学何川课题组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宋红军课题组共同合作完成。m6A是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信使RNA(mRNA)上的一种甲基化修饰,它最早发现于20世纪七十年代,但是直到2011年首个m6A去甲基化酶被鉴定出来以及m6A测序技术的兴起,才使得人们意识到这一修饰可能同DNA甲基化一样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并开始研究它的生物学功能。m6A通过被其识别蛋白结合而决定mRNA的命运并影响一系列的生物学过程。在各个组织器官中,大脑是m6A及其识别蛋白表达...
    2018-11-01
  • 生命学院马涵慧课题组与合作者开发出新型4D基因组成像工具
    我校生命学院马涵慧教授课题组与麻省大学医学院Thoru Pederson教授合作开发了新型的活细胞 DNA标记系统“CRISPR-Sirius”。 北京时间2018年10月31日,相关成果以“CRISPR-Sirius: RNA scaffolds for signal amplification in genome imaging”为题,在知名学术期刊《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上在线发表。CRISPR-Sirius极大地提高了在活细胞中跟踪DNA的灵敏度和多样性。为研究3D基因组动态结构如何在时间维度上变化(4D)、如何影响基因的转录和调控、如何决定细胞的命运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人类基因组含有约30亿个DNA碱基对,细胞里的基因组DNA大约为2米长,而细胞核的大小一般在10-20微米左右。染色体是如何高度折叠成3D结构并动态地调控基因表达一直是研究热点。染色体构象捕获(Hi-C,Dekker J et al., Science2002)和高通量DNA原位杂交(MERFISH, Wang S et al., Science2016)等技术正在被广泛地应用到3D基因组研究中,但这些技术主要应用在固定细胞...
    2018-10-31
  • 信息学院虞晶怡、高盛华课题组合作取得个性化显著性预测方面重要进展
    信息学院虞晶怡课题组和高盛华课题组共同合作,在个性化显著性预测方面取得进展。近日,相关工作以“Personalized Saliency and Its Prediction”为题,在国际知名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TPAMI)》(影响因子:9.455)上在线发表。显著性检测是计算机视觉中长期存在的问题。现有的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探索用户间普遍存在的显著性模型,即缺乏对个体在性别、年龄、习惯上差异的重视。在该项研究中,研究团队首次提出了个人显著性预测任务,并建立了首个个人显著性数据库,同时提出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多任务个人显著性预测模型(Multi-Task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和基于个人信息编码的卷积神经网络预测模型(Person-specific Information Encoded Filters),实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良好的性能。图像的显著性检测是检测出图像(RGB图像或者光场)中的感兴趣区域。目前几乎所有的显著性检测方法集中精力在预...
    2018-10-15
  • 信息学院王浩宇课题组提出适用于车载充电的全范围高能效谐振电路
    我校信息学院先进电力与能源系统中心(PEARL)王浩宇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种新型可重构的LLC谐振电路结构,与同类型拓扑构型相比,该电路可在更窄的开关频率调节范围内实现更宽的电压输出范围,进而取得更高的能量转换效率,适用于插电式电动车电池组充电场景。近日,该成果以“A Five-Switch Bridge Based Reconfigurable LLC Converter for Deeply-Depleted PEV Charging Applications” 为题,于电力电子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影响因子6.812)上在线发表。由于能源危机与环境问题带来的严峻挑战,插电式电动车因其节能、污染低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针对电池组的宽电压范围实现高能效车载充电,是电动汽车技术的一个研究重点。LLC谐振变换器以其转换效率高、功率密度大、和电磁干扰低等优点而被用来作为车载充电的一个主流电路。然而传统LLC谐振电路为了拓宽电压输出范围,需要相应地增大开关频率调节范围。这样会...
    2018-10-15
  • 物质学院杨晓瑜课题组在手性阴离子催化合成手性吲哚衍生物方面取得新进展
    物质学院杨晓瑜课题组在手性阴离子催化合成手性吲哚衍生物方面取得进展。近日,相关工作以“Regioselective and Enantioselective Synthesis of β-Indolyl Cyclopentenamides by Chiral Anion Catalysis”为题,于国际知名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德国应用化学》)上在线发表。吲哚是药物化学中最具优势的杂环化合物之一,到目前为止,已有超过1万种具有生理活性的吲哚衍生物被发现,且已有多个含有吲哚官能团的药物已经上市或者正在研发之中。同时吲哚也是具有生理活性的天然产物及材料科学中一个常见的组成部分。而烯酰胺类化合物由于其丰富的化学转化活性,在有机合成中是一类非常有价值的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含氮杂环化合物的构建以及手性胺类物质的合成。基于以上两点,在吲哚的不对称催化反应中引入烯酰胺官能团,无论在药物化学或者天然产物的全合成领域都将具有重要应用前景。在众多吲哚取代的烯酰胺类化合物中,β-吲哚...
    2018-10-15
  • 免疫化学研究所抗体化学实验室编撰完成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锌指蛋白专辑
    近日,我校免疫化学研究所姜标教授课题组副研究员刘佳博士作为专辑主编完成了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MiMB)第1867期锌指蛋白专题(Zinc Finger Proteins: Methods and Protocols)的编写,此期丛书已在Springer官方网站和亚马逊等各大书籍销售平台上线。MiMB系列丛书由主编John Walker于1983年创办,提供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方案和操作流程,因其指导性强、内容详实的特点在生命科学领域享有盛誉。MiMB第一期锌指蛋白专题由Joel Mackay和David Segal教授于2010年共同编撰完成。近年来,针对锌指蛋白的研究无论是在基础生物学功能还是生物医药应用方面上都出现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刘佳博士编撰的最新一期锌指蛋白专题涵盖了前沿技术的实验方案,对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锌指蛋白(Zinc finger protein,ZFP)是真核生物中最大的一类转录因子,在DNA转录、DNA甲基化、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分裂、肿瘤发生等一系列生理学活动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锌...
    2018-10-15
  • 物质学院宁志军课题组在高效率锡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
    我校物质学院系统材料学研究部宁志军教授课题组开发了一种二维-准二维-三维(2D-准2D-3D)梯度结构的锡基钙钛矿光电薄膜材料,基于此梯度结构的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达到了9.41%,是目前国际上已报道的稳态输出效率最高的非铅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北京时间10月5日,该成果以“2D-Quasi 2D-3D Hierarchy Structure for Tin Perovskite Solar Cells with Enhanced Efficiency and Stability”为题,于《Cell》旗下能源类期刊《Joule》在线发表。21世纪,能源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太阳能电池是目前解决能源需求的有效手段之一。钙钛矿因其载流子迁移率高、光谱吸收范围宽和激子结合能低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太阳能电池材料。经过多年发展,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实现了超过多晶硅电池的23.3%的认证效率。然而铅钙钛矿的毒性为其应用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开发无毒或低毒的光电材料具有重要意义。在众多无铅替代物中,同族的具有相似壳层电子结构的锡是一种理想的...
    2018-10-10
  • 物质学院联合团队在新型半导体材料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包括特聘教授陈宇林、助理教授柳仲楷、薛加民、李刚课题组在内的我校物质学院科研团队,与北京大学彭海琳课题组紧密合作,在新型超高迁移率层状氧化物半导体材料Bi2O2Se的电子结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9月14日,相关工作以“Electronic Structures and Unusually Robust Bandgap in an Ultrahigh Mobility Layered Oxide Semiconductor, Bi2O2Se”为题,于美国《科学》杂志子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在线发表。具有优异电学性质的半导体材料无论对半导体工业的发展,还是现代社会民生都具有重要意义。在过去十年中,大批具有优良性质的二维材料(如石墨烯、过渡金属硫化物、黑磷等)相继被发现并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然而这些新材料在具有某些优秀性质的同时也有着难以克服的缺点,如石墨烯的能带带隙较小、过渡金属硫化物迁移率偏低、黑磷在日常环境中不稳定等,致使其不能替代现有半导体材料(例如硅)并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寻找到同时具有较...
    2018-09-17
  • 物质学院陈宇林课题组发表量子材料光电子能谱综述
    我校物质学院特聘教授陈宇林受邀与杨海峰博士、梁爱基博士等合作撰写量子材料光电子能谱综述。近日,相关研究以“Visualizing electronic structures of quantum materials by angle-resolved photoemission spectroscopy”为题,在国际知名综述期刊《自然评论:材料》(Nature Reviews Materials,影响因子:51.941)上发表。拓扑量子材料是近期凝聚态物理方向的重要研究方向,自2005年理论物理学家预测量子自旋霍尔效应以来,该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近十年来关于三维拓扑绝缘体、狄拉克费米子、外尔费米子、拓扑超导体、马约拉纳费米子等的成果不断涌现,高能物理尚未观测到的未知粒子在凝聚态物理领域得到证实。而角分辨光电子能谱技术(ARPES)是表征量子材料物理性质最直接的、最重要工具之一。其作为核心表征工具在这些新型费米子的确认实验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并能给出最直观的物理解释。与此同时,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也是近期的研究热点。二维材料在新型...
    2018-09-06
  • 信息学院石远明与合作者发表密集网络稀疏低秩优化方法综述
    近日,我校信息学院石远明教授与香港科技大学及清华大学研究人员合作,在国际顶级综述类期刊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影响因子:10.4)发表了题为“Generalized Sparse and Low-Rank Optimization for Ultra-Dense Networks”的论文。该论文系统阐述了针对计算赋能和数据驱动的密集网络优化的三种普适性方法:稀疏表示、低秩模型、统计优化,为移动人工智能及智能物联网等应用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网络自适应的稀疏表示方法针对密集无线网络自适应优化问题中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并存的特性,通过将网络的自适应操作表示成最优解的稀疏性,进一步嵌入到混合组合优化问题的求解过程中,提出了一套具有普适性的稀疏优化模型与算法框架,有效地确定混合型优化问题中的离散变量,极大降低了问题的搜索维度,可在较低时间开销内完成实时求解。绿色云接入网的稀疏优化理论框架还于2016年获无线通信领域最重要的学术奖项之一——2016年IEEE马可尼论文奖。密集网络中...
    2018-09-04
  • 物质学院米启兮课题组报道新型高性能半导体材料
    我校物质学院系统材料学研究部米启兮课题组针对一种化学式为CsSnBr3(溴化锡铯)的新型半导体材料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同类材料相比,更有利的晶体结构和能带结构使CsSnBr3在光照下产生自由载流子,对温湿度的稳定性也有显著提升,展现出在太阳电池和光探测器方面的良好应用前景。近日,该成果以“All-Inorganic Perovskite CsSnBr3as a Thermally Stable, Free-Carrier Semiconductor”为题,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在线发表。近年来,以ABX3为通式、具有钙钛矿类型结构的一大类半导体材料(简称“钙钛矿材料”)的光电转换性能被广泛研究。这一类材料中含有铅和有机阳离子的MAPbI3(碘化铅甲铵)已被制成高效率、低成本的新型太阳电池和光探测器,但甲铵对温湿度的不稳定性和铅的毒性限制了有机含铅钙钛矿材料的应用范围,而用锡替代铅被视为最有潜力的改进方案之一。基于此,课题组选择了无机含锡钙...
    2018-09-03
  • 蛋白质3D照片有望为眼部治疗绘制新“战略图”————上科大研究团队揭示首个卷曲受体三维结构成果再登《Nature》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在人体细胞信号转导研究领域再获重大突破,成功解析了首个人源卷曲受体(Frizzled-4)三维精细结构,揭示了卷曲受体在无配体结合情况下特有的“空口袋”结构特征,及其有别于以往解析的GPCR的激活机制。北京时间8月23日凌晨,该成果以“Crystal structure of Frizzled 4 receptor in ligand-freestate”为题,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上在线发表。值得一提的是,该研究是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继2016年、2017年、2018年年初在国际上首次发表大麻素受体(2016年10月《Cell》、2017年7月《Nature》)、人源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2017年5月《Nature》)及五羟色胺2C受体三维结构(2018年2月《Cell》)之后在GPCR结构功能研究领域的又一项高水平、系统性的研究成果。该研究由iHuman研究所PI、生命学院助理教授徐菲课题组以及iHuman研究所赵素文课题组、美国VanAndel研究所等合作单位共同完成。徐菲为论文通讯作者...
    2018-08-23
  •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891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59/64 跳转到 

上海市浦东新区华夏中路393号 201210(浦东校区)

上海市徐汇区岳阳路319号8号楼 200031(岳阳路校区)

Copyright © 上海科技大学 版权所有沪ICP备13001436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6855号

  • 附属学校
  • 附属幼儿园
    官方微信
En 中文
  • 学校概况
    • 学校简介
    • 校务委员会
    • 校领导
    • 机构设置
    • 大事记
    • 影像报刊
    • 联系我们
  • 院所设置
    • 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创业与管理学院
    • 创意与艺术学院
    • 人文科学研究院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 免疫化学研究所
    • iHuman研究所
    • 数学科学研究所
    • 材料器件中心
    • 大科学中心
    • SHINE项目
    • 2060研究院
    • 上海临床研究中心
    • 终极能源中心
  • 师资队伍
  • 书院生活
  • 教学培养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学术期刊
    • 通知公告
    • 科研基地
    • 仪器平台
    • 规章制度
    • 联系我们
    • EHS
  • 成果转化
  • 国际合作
  • 党群园地
  • 招聘
  • 招生
  • 就业
  • 招标
  • 邮件
  • Egate
  • 校历
  • 图书馆
  • 信息公开
  • IT服务
  • 联系我们
  • 附属幼儿园
  • 附属学校

© 2017 ShanghaiTech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