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
    • 学校概况
    • 活动
    • 公告
    • 科研进展
  • 学校概况
    • 学校简介
    • 校务委员会
    • 校领导
    • 机构设置
    • 大事记
    • 影像报刊
    • 联系我们
  • 院所设置
    • 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创业与管理学院
    • 创意与艺术学院
    • 人文科学研究院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 免疫化学研究所
    • iHuman研究所
    • 数学科学研究所
    • 材料器件中心
    • 大科学中心
    • SHINE项目
    • 2060研究院
    • 上海临床研究中心
    • 终极能源中心
  • 师资队伍
  • 书院生活
  • 教学培养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学术期刊
    • 通知公告
    • 科研基地
    • 仪器平台
    • 规章制度
    • 联系我们
    • EHS
  • 成果转化
  • 国际合作
  • 党群园地
  • En
    • 中文
  • 招聘
  • 招生
  • 就业
  • 招标
  • 邮件
  • Egate
  • 校历
  • 图书馆
  • 信息公开
  • IT服务
  • 联系我们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学术期刊
  • 通知公告
  • 科研基地
  • 仪器平台
  • 规章制度
  • 联系我们
  • EHS
  • 我校免疫化学研究所抗体化学实验室与分析平台合作开发出新型质谱交联剂
      近期,我校免疫化学所抗体化学实验室与分析化学平台合作,开发出新型交联剂(cross-linker),用于化学交联质谱(XL-MS)分析。该研究成果以“A novel mass spectrometry-cleavable, phosphate-based enrichable and multi-targeting protein cross-linker”为题,于2019年5月23日在英国皇家化学会旗舰期刊《Chemical Science》上以Edge Article的形式在线发表,并入选年度热点论文(HOT Article Collection)。  XL-MS可以研究溶液中蛋白质的三级结构,作为蛋白质晶体结构研究的补充与验证,为蛋白质结构和蛋白质相互作用提供重要信息。交联剂的发展在XL-MS技术中非常重要。可碎裂的试剂交联的肽段在质谱CID(collision-induced dissociation)模式下可碎裂为两条独立的肽段,大大降低了数据分析的复杂程度,提高准确性。亲和标签的引入则会从大量未交联的肽段中特异性地识别交联的肽段,从而提高检测的灵敏度。  免疫化学研...
    2019-07-01
  • 物质学院陈刚课题组揭示钙钛矿薄膜结晶动力学过程及晶体取向性演变
      近日,我校物质学院陈刚教授课题组在钙钛矿薄膜的成膜机理研究方面再次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应用同步辐射X射线掠入射衍射(GI-XRD)手段,原位实时地观测了连续沉积法制备甲脒基钙钛矿薄膜的成膜过程,揭示了不同添加剂离子对薄膜结晶动力学过程及晶粒取向性的影响。日前,该成果以“In Situ Observation of Crystallization Dynamics and Grain Orientation in Sequential Deposition of Metal Halide Perovskites”为题,在知名学术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在线发表。作为一项颠覆性的新兴光伏技术。近年来,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实现了长足发展,对已有的光伏技术提出了极大挑战。钙钛矿电池器件的性能主要由钙钛矿薄膜的品质所决定,已有的研究通常使用试错法优化薄膜品质,而较少关注钙钛矿薄膜的成膜机制。  针对这一系列重要问题,陈刚教授课题组应用同步辐射原位表征技术,首次揭示了连续沉积法制备钙钛矿薄膜成膜的...
    2019-06-27
  • 物质学院米启兮课题组在新型光电转化材料方面取得研究进展
      近日,物质学院米启兮课题组在无铅钙钛矿材料的研究进展以“Band Alignment Boosts Charge–Carrier Collection in Sn-Based Perovskite over Pb Counterparts”为题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物理化学快报》(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发表,并被选为期刊的下一期内封面论文。  米启兮课题组此前发现CsSnBr3(溴化锡铯)作为新型无铅钙钛矿材料具有优异的半导体性能(http://www.shanghaitech.edu.cn/2019/0624/c1001a43303/page.htm)。在此基础上,这篇论文将CsSnBr3进一步制成了光电转化器件。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测量CsSnBr3的价带顶能级位置,研究人员选择了与其匹配的载流子传输材料,制得的光探测器无需外加偏压即对整个可见光波段产生响应,性能超过了对应的含铅半导体材料。该研究成果表明,界面工程对于CsSnBr3的器件制备十分重要,而目前普遍担心的材料缺陷问题是可以克服的。CsSnBr3光探测器的成功制备也为下一步将...
    2019-06-27
  • ​物质学院林柏霖课题组发展出异价掺杂二维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
      近日,我校物质学院林柏霖课题组发展出异价掺杂二维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相关工作以“Bi3+ Doped 2D Ruddlesden-Popper Organic Lead Halide Perovskites”为题,在国际知名期刊《材料化学杂志A》(《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上在线发表。  二维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是一种新型的半导体材料,因其独特的可调节光电性能和优异的稳定性引起了学界的重视,在光电器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异价掺杂是调节半导体材料性质的经典手段,在传统半导体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林柏霖课题组通过Bi3+离子掺杂,首次发展出一系列不同层数的异价掺杂二维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作者发现Bi3+的异价掺杂可以灵活地调节二维钙钛矿的发光能力和荧光寿命,诱导产生近红外荧光,同时进一步结合DFT计算发现了不同层数的二维钙钛矿之间掺杂位点的异同以及近红外发光的原理。研究人员还发现,Bi3+掺杂对于二维钙钛矿材料的环境稳定性和光学稳定性具有...
    2019-06-24
  • 物质学院米启兮课题组在钙钛矿光电性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两位本科生为共同一作
    近日,我校物质学院米启兮课题组的两位本科生——2015级吴子颜和2014级张琪琪(已毕业)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材料化学》(Chemistry of Material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Stabilizing the CsSnCl3 Perovskite Lattice by B-Site Substitution for Enhanced Light Emission”的科研成果。该论文分析了CsSnCl3(氯化锡铯)结构不稳定的原因,并在理论指导下发现:将部分锡离子用特定比例的锰或铟离子取代后,CsSnCl3能够形成均一且稳定的钙钛矿晶体结构,具有钙钛矿半导体材料的优良光电性质,在电致发光器件领域具有应用前景。此成果填补了关于CsSnCl3材料的研究空白,被《材料化学》审稿人评价为“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两名本科生能够取得此项研究成果,得益于上海科技大学“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和书院导师组制度,以及为本科生的科研实践和毕业论文提供的优越科研条件。张琪琪进入导师米启兮的实验室后开始了新的研究课题,迅速明...
    2019-06-24
  • 信息学院邵子瑜课题组在IEEE ICC 2019(国际通信大会)上发表重要科研成果
      近日,国际通信大会(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在上海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Empowering Intelligent Communications”,旨在为网络通信智能化的国际最前沿创新和研究成果提供分享与展示的平台,并作为下一代网络通信系统发展的风向标。作为美国电子与电气工程师协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通信学会的两大旗舰会议之一,今年的国际通信大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约2900位的顶尖科学家、研究人员和行业从业者,覆盖了5G通信、物联网、雾与边缘计算、网络智能化以及智能电网等多个方向。  在此次会议上,我校信息学院邵子瑜教授课题组多名成员受邀参会并展示了最新研究成果。2016级博士研究生黄曦在“大数据专题(SAC-i3: Big Data)”研讨会上以交互式展示的形式分享了题为《MIPS: Instance Placement for Stream Processing Systems based on Monte Carlo Tree Search》...
    2019-06-17
  • 信息学院王成课题组提出新机制调Q半导体激光器
      我校信息学院后摩尔时代器件与集成系统中心王成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种新机制的调Q半导体激光器。该调Q激光器不需要插入任何饱和吸收体,在连续电泵浦条件下即可实现周期性脉冲输出。近日,该成果以“Intensity Noise and Pulse Oscillations of an InAs/GaAs Quantum Dot Laser on Germanium”为题在IEEE光学学会顶级期刊《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Quantum Electronics》上发表。  半导体激光器在连续电泵浦的条件下通常实现连续激光输出。为实现激光脉冲输出,需要插入饱和吸收体实现调Q(品质因子)或锁模。王成课题组提出使用特殊的锗基量子点激光器,不使用任何饱和吸收体在连续电泵浦条件下即可实现周期性脉冲输出。通过改变量子点激光器的偏置电流,实现了高质量的单周期和双周期脉冲激光输出(见图一),在非线性动力学领域和微波光子学领域有重要的科学和应用价值。锗基量子点激光器的特点是有源层中的量子点非均匀加...
    2019-06-13
  • 我校信息学院在人工智能领域发表多篇重要科研成果
      近期,我校信息学院智能视觉中心(vic.shanghaitech.edu.cn)多篇论文分别被4个人工智能领域顶级国际会议接收,包括:2019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CVPR)接收7篇,2019国际计算语言学协会年会(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ACL)接收3篇,2019国际机器学习大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ICML)接收3篇,2019人工智能国际联合大会(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IJCAI)接收2篇。以上4个国际会议均被中国计算机学会(CCF)认定为人工智能领域最高级别,即A类国际学术会议。  在计算机视觉领域,信息学院今年共有7篇论文被CVPR 2019接收。  “Density Map Regression Guided Detection Network for RGB-D Crowd Counting and Localization”一文中提到为解决...
    2019-06-12
  • 物质学院杨晓瑜课题组在2-氨基烯丙基叔醇高效动力学拆分领域取得进展
      近日,物质学院杨晓瑜课题组在2-氨基烯丙基叔醇高效动力学拆分领域取得进展,相关工作以“Kinetic Resolution of Tertiary 2-Alkoxycarboxamido-allylic Alcohols by Chiral Phosphoric Acid Catalyzed Intramolecular Transesterification”为题,在国际知名期刊《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在线发表。  光学活性的醇是合成手性药物以及具有生理活性天然产物的重要中间体,具有重要的合成意义。而醇的动力学拆分(包括酶催化以及非酶催化两类)是合成手性醇类化合物最为有效和可靠的方法之一。然而,无论是酶催化还是非酶催化的酰基转移动力学拆分反应,往往都更适用于仲醇底物,而对叔醇实现高效动力学拆分(即同时以高对映选择性得到手性原料与产物)的方法还较为少见。  杨晓瑜课题组在前期利用手性Brønsted酸催化实现吲哚对2-氨基环戊烯醇的区域选择性不对称加成反应(Angew. Chem...
    2019-06-02
  • 上海科技大学刘佳、姜标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开发出原位光激活的生物正交偶联反应
      2019年5月2日,Advanced Science杂志在线刊登了我校免疫化学研究所(下称“免化所”)刘佳、姜标研究团队与中山大学药学院蒋先兴教授的合作研究成果,题为“Photoactivatable Fluorogenic Labeling via Turn‐On “Click‐Like” Nitroso‐Diene Bioorthogonal Reaction”。本研究开发了基于亚硝基(nitroso)和二烯(diene)的原位光激活生物正交偶联反应,为化学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原位荧光成像不会激活游离的荧光基团前体,因而比直接标记目标蛋白的荧光基团具有更低的背景噪音。在此项研究中,刘佳、姜标团队与合作者一起开发了高效的、生物正交、基于亚硝基(nitroso)的狄尔斯-阿尔德反应(Diels-Alder reaction),能用于活细胞及动物体内的原位细胞成像。通过紫外线(UV)处理,原位生产的荧光基团能进一步增加强度,从而达到对荧光激活的时效调控。  中山大学药学院李白博士和免化所姜标抗体化学实验室201...
    2019-05-28
  • 生命学院与合作者解码捕食与进食的神经机制
    2019年5月24日,上海科技大学生命学院沈伟研究组与华中科技大学李浩洪研究组合作,在Nature Neuroscience杂志上长文发表了题为Zona incerta GABAergic neurons integrate prey-related sensory signals and induce an appetitive drive to promote hunting的文章,揭示了大脑未定带(Zona Incerta,ZI)神经元在捕食与进食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进食与捕食行为是生物进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一直是神经科学研究的热门话题。这些行为与感觉特征提取、奖赏和动机息息相关。解码这些行为不仅是理解神经系统如何调控行为的重要窗口,也为理解临床肥胖症和厌食症的发生提供契机。两个研究团队利用光遗传学、在体电生理记录和钙信号光纤光度法等神经环路手段,发现ZI神经元介导了猎物的“感觉特征”提取、捕食的动机、捕食与进食的相互关联等内容。值得一提的是,同期Nature Neuroscience配发了专家评论文章:Hungry for motion: the senses propel predation(doi.org/...
    2019-05-25
  • 生命学院Yuu Kimata教授对细胞周期蛋白在多细胞生物中的更多潜在功能进行展望
      2019年4月,我校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助理教授Yuu Kimata,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Trends in Cell Biology上发表题为 “APC/C Ubiquitin Ligase: Coupling Cellular Differentiation to G1/G0 Phase in Multicellular Systems”的评论文章,介绍了近期发表的有关APC/C等细胞调控因子的新发现,强调了细胞周期调控蛋白在多细胞生物中的重要作用,并对细胞周期调控蛋白的更多潜在作用进行了展望,提出了新的方向。  APC/C(后期促进复合物/环状体,Anaphase Promoting Complex/Cyclosome,APC/C)是一种进化保守的泛素连接酶复合物,可控制细胞周期的进程,并协调多细胞生物中的细胞分化过程。从酵母到人类细胞的所有真核细胞都通过称为“细胞周期”的过程增殖。在细胞周期中,细胞复制DNA和其他细胞组分,并分裂成两个子细胞。APC/C通过调节多种蛋白质的降解来控制细胞周期中决定细胞分化与否的重要阶段(G1期或G0期)的进程。在酵母这样的单细...
    2019-05-10
  • 我校创业与管理学院周小宇课题组研究揭示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金融市场价值
      我校创业与管理学院周小宇教授与北京大学张闫龙教授、新加坡管理大学王鹤丽教授合作,针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金融市场价值实现路径进行了实证研究,以崭新的视角论证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实现战略价值的多种机制路径。近日,该项研究成果以“Dare to Be Different? Conformity vs. Differentiation in Corporate Social Activities of Chinese Firms and Market Responses”为题发表于《美国管理学会会刊》(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AMJ)。  《美国管理学会会刊》是美国管理学会(Academy of Management)旗舰期刊,以严苛的学术要求和极致的编辑水准著称,位列经济管理类国际公认权威(顶级)期刊目录UT DALLAS 24本期刊之一,也是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评估商学院研究实力的50本顶级期刊之一。AMJ以发表战略管理、组织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等领域研究成果为主。周小宇教授是国内学者中为数不多在此刊上发...
    2019-05-09
  • 生命学院戚炜实验室与合作者发现新的肝脏分泌“肥胖因子”
      2019年5月6日,代谢生物学领域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Metabolism》在线发表了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戚炜副教授(常任序列)课题组和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宋保亮教授课题组合作的研究论文《Gpnmb secreted from liver promotes lipogenesis in white adipose tissue and aggravates obesity and insulin resistance》。  该研究利用小鼠模型和人群样本,发现由肝脏分泌的Gpnmb蛋白可作用于脂肪组织,促进脂质合成,参与肥胖及胰岛素抵抗的病程。而运用抗体中和等方法降低血液中的Gpnmb可以有效抑制脂肪组织合成脂质的能力,提高机体能量消耗,减轻肥胖并改善胰岛素抵抗。研究揭示了在代谢性疾病等情况下肝脏和脂肪组织的一种通讯机制,也证明靶向Gpnmb可治疗肥胖和糖尿病等。同期杂志发表题为《GPNMB: expanding the code for liver–fat communication》的News & Views进行评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6...
    2019-05-09
  •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891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56/64 跳转到 

上海市浦东新区华夏中路393号 201210(浦东校区)

上海市徐汇区岳阳路319号8号楼 200031(岳阳路校区)

Copyright © 上海科技大学 版权所有沪ICP备13001436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6855号

  • 附属学校
  • 附属幼儿园
    官方微信
En 中文
  • 学校概况
    • 学校简介
    • 校务委员会
    • 校领导
    • 机构设置
    • 大事记
    • 影像报刊
    • 联系我们
  • 院所设置
    • 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创业与管理学院
    • 创意与艺术学院
    • 人文科学研究院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 免疫化学研究所
    • iHuman研究所
    • 数学科学研究所
    • 材料器件中心
    • 大科学中心
    • SHINE项目
    • 2060研究院
    • 上海临床研究中心
    • 终极能源中心
  • 师资队伍
  • 书院生活
  • 教学培养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学术期刊
    • 通知公告
    • 科研基地
    • 仪器平台
    • 规章制度
    • 联系我们
    • EHS
  • 成果转化
  • 国际合作
  • 党群园地
  • 招聘
  • 招生
  • 就业
  • 招标
  • 邮件
  • Egate
  • 校历
  • 图书馆
  • 信息公开
  • IT服务
  • 联系我们
  • 附属幼儿园
  • 附属学校

© 2017 ShanghaiTech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