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说| 王一帆:Know what you like

发布时间2018-06-15文章来源 上海科技大学作者责任编辑

上海科技大学信息学院2014级本科生,已获商汤科技、今日头条offer、华盛顿大学Ph.D offer,将赴华盛顿大学深造。

(一)清华vs上科大的抉择

从小学我就开始参加各种数学竞赛,并且拿到了不错的奖项。高三那年,我参加了清华大学举办的数学金秋营,并顺利拿到了清华大学数学系定向的40分加分。这是一个定专业的加分,就是只有志愿填的是数学系才会在高考分上加上40分。当时就面临一个选择,大学还要不要继续读数学。我比较喜欢把科技融入到生活中,而纯数学的研究并不具备这样的应用性。同时,当时在国内也有两所新兴的大学在招生——上海科技大学和上海纽约大学。我是一个比较喜欢新鲜事物的人,不太喜欢被各种条条框框束缚。所以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这两所的大学的开放日。经过开放日的活动和介绍,我对这两所大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上海科技大学最吸引我的两点是他的小规模招生和国际化培养。小规模的好处在于每个学生能享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而国际化的培养理念使我们的视野更宽广,能和国外的高校有更多交流。所以最后我选择了在上海科技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当时大家都很不理解为什么我会放弃清华大学这样国内最顶尖的学府。对我而言,我很清楚自己喜欢什么。从小我就很喜欢捣鼓电脑,装游戏,换系统。我也想更深入地学习计算机是怎么工作的,同时能怎么将这一强大的工具推广到大家的生活中。作为上科大的第一届本科生,我们也能投身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为它注入自由、开放的血液。知道我喜欢什么了之后,这个选择也就非常顺理成章了。

(二)Be bold, try newthings

经过在上科大两年的学习,我很幸运的得到了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交流一年的机会。在MIT的第一个学期,我的主要精力还是在学习上。当时选了一门6.046算法导论,这门课程第一节课都在讲动态规划,把我听懵了。这门课难的还有作业,虽然一周只有两道题,但每道题都要想一两个小时才能做出来。为了修好这门课,我还特地去读了《算法导论》。后来第一次期中,我考进了班级前五。取得这样的好成绩,我自己也很开心。同时我也发现,既然我能在MIT这样世界顶尖的学校搞定学业,那就应该继续挑战自己。于是我联系了上科大的导师马毅教授,和他说我想尝试去做一下科研。他帮我推荐了他之前的学生,于是在第二学期我顺利加入了课题组,做起了我的第一段科研。后来,我们运用神经网络在单张照片的三维重建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文章也被机器学习顶级会议NIPS录用。

大学是找到自己兴趣的最好的地方。有些人喜欢科研,选择了继续深造;有些人喜欢工程,选择了去工作。但是寻找的过程中需要勇气,去进入一个自己陌生的领域。在不断的尝试新事物的过程中,会加深对自己的了解,知道自己最喜欢哪个领域,最擅长做什么,同时了解自己的不足。对我而言,科研最吸引我的就是在完成一个项目,或者取得阶段性成果时候的那种成就感。我更喜欢科研里的探索。勇气也是很重要的,在进入新领域的时候不要因为自己是小白而胆怯,相反应该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向领域的大牛咨询。在我寻找科研机会的时候,我经常直接给教授发邮件或者面谈。

(三)Opportunities do not simply knock at your door, instead you have to earn it

在上科大的确有很多的机会,比如交流项目和进课题组。但是这些机会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你需要自己去争取。我的导师马毅教授曾经和我说对一个CS学生而言最重要的两个能力是编程和数学,所以我大四的时候进入了Manolis教授的课题组进行机器学习理论方面的研究。当时Manolis刚入职上科大,开设了一门矩阵分析的课程。因为之前在MIT我也修过类似的课程,我就给他发邮件申请当这门课的助教。Manolis是一个很严格的教授,他和我约了面谈。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我去了他的办公室,他给我出了三道矩阵的题目。我全做了出来,于是他同意我当他的助教。后来,我也顺理成章的进入了他的课题组,用概率论的方法去分析一个刚提出的机器学习的算法。最后我们也将成果写成论文,投了今年的NIPS。

所以上科大如此之多的机会并不是会“空降”到头上,而需要自己去争取机会。再如科研,也不仅仅是看文章,写代码,推公式那么简单,这里面还涉及到如何理解别人的想法,和如何和别人阐述你的想法。而沟通能力是中国学生比较薄弱的一块。所以我个人不建议刚进入科研这个新的领域一上手就做一个大项目。而是应该从小的,比较偏工程的项目开始做起。我大二的时候在陈浩教授的导师组做一些计算机安全方面的项目。我们通过抓包的方式,“黑”掉了我们学校的洗衣机,使它可以免费洗衣。在这其中,我也加入了陈浩教授的reading group,每周一起读一篇论文。在这段经历中,我学会怎么读论文,怎么和教授沟通自己的想法,这成为了我科研入门的一课。所以很多时候机会就在那里,只是你的能力还不足以使你去用到它。当你基础够了之后,机会也会自己找上门来了。

在上科大的四年,是充实的。记得大一第一次接触编程时的兴奋,大二“黑”了洗衣机,免费洗衣的自豪,大三跑实验到天明的努力和大四第一次在顶会上展示自己的工作的喜悦。上科大给我了很多机会,我也尝试了各种道理,科研,工作等等。最后也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非常感谢上海科技大学对我的培养,也希望学弟学妹能带着我们这一届探索的精神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