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
    • 学校概况
    • 活动
    • 公告
    • 科研进展
  • 学校概况
    • 学校简介
    • 校务委员会
    • 校领导
    • 机构设置
    • 大事记
    • 影像报刊
    • 联系我们
  • 院所设置
    • 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创业与管理学院
    • 创意与艺术学院
    • 人文科学研究院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 免疫化学研究所
    • iHuman研究所
    • 数学科学研究所
    • 材料器件中心
    • 大科学中心
    • SHINE项目
    • 2060研究院
    • 上海临床研究中心
    • 终极能源中心
  • 师资队伍
  • 书院生活
  • 教学培养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学术期刊
    • 通知公告
    • 科研基地
    • 仪器平台
    • 规章制度
    • 联系我们
    • EHS
  • 成果转化
  • 国际合作
  • 党群园地
  • En
    • 中文
  • 招聘
  • 招生
  • 就业
  • 招标
  • 邮件
  • Egate
  • 校历
  • 图书馆
  • 信息公开
  • IT服务
  • 联系我们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学术期刊
  • 通知公告
  • 科研基地
  • 仪器平台
  • 规章制度
  • 联系我们
  • EHS
  • 生命学院黄行许课题组与合作者取得重大科研突破
    我校生命学院黄行许教授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刘江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利用少量细胞Hi-C技术,成功描绘小鼠雌雄配子以及不同发育阶段胚胎中染色质相互作用图谱,揭示了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染色质高级结构动态变化的规律,相关成果于2017年7月13日以“3D chromatin structures of mature gametes and structural reprogramming during mammalian embryogenesis” 为题,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Cell》上在线发表。 对于大多数动物包括人类而言,生命起始于精子和卵子的结合。然而,精子的细胞核、卵子的细胞核结构却和我们身体中其它的体细胞存在非常大的差别。精子细胞核非常小、只有普通细胞核的1/10左右,染色体被精蛋白包装,处于一种高度压缩的状态;而成熟卵子的细胞核却处于分裂中期,染色体也处于一种高度压缩的状态,与多数细胞仍然具有非常大的差别。因此精子和卵子受精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如何变化,如何变成正常的细胞染色体,是个...
    2018-01-04
  • UCLA教授与上科大教授合作,首次实验捕获一维手性马约拉纳费米子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所有物质都是由一系列基本粒子组成。这些形形色色的粒子中,有些早已被我们熟知,如光子;但有些粒子由于其自身独特的性质,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近日,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王康隆课题组主导,上海科技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等学校共同参与的科学团队在寻找神秘粒子-马约拉纳费米子(Majorana Fermions)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在量子反常霍尔态与超导态共存的异质结体系中首次实验观测到了一维手性马约拉纳费米子存在的证据,成果以“Chiral Majorana fermion modes in a quantum anomalous Hall insulator–superconductor structure”为题,发表在2017年5月21日的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杂志上。我校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寇煦丰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参与了工作完成,上海科技大学是合作单位之一。  在粒子物理学中,基本粒子是组成物质最基本的单位,在目前的标准模型理论的架构下,构成...
    2018-01-04
  • 物质学院章跃标课题组研发出具有超高甲烷储存容量的介孔MOF材料
    我校物质学院章跃标教授课题组研发出具有超高甲烷储存容量的介孔MOF材料,在MOF的高容量甲烷储存方面取得了新突破。目前,该研究成果以“Engineering of Pore Geometry for Ultrahigh Capacity Methane Storage in Mesoporous Metal–Organic Frameworks”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国化学会志》)上,章跃标为唯一通讯作者,物质学院2017级博士生梁聪聪、2016级博士生师兆麟、中山大学化学院博士后何纯挺为共同第一作者;上科大为第一完成单位。值得一提的是,物质学院2015级本科生周胡蝶利用在《材料科学基础I》课程中学习的实验技能,独立完成了该研究的合成控制实验,为共同作者之一。一直以来,甲烷(天然气和可燃冰的主要成分)的高效存储是这一洁净能源在汽车和卡车等交通运输领域推广应用的技术瓶颈,因此,采用在气瓶内填充多孔材料以提升甲烷存储容量的ANG(Adsorbed Natural Gas)技术,具...
    2018-01-04
  • 生命学院陈佳教授与合作者揭示基因编辑过程中产生突变的新机制
    我校生命学院陈佳教授与中国科学院-马普计算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生命学院特聘教授杨力及南京医科大学沈彬教授合作,共同揭示了胞嘧啶脱氨酶(APOBEC)在CRISPR/Cas9引发的DNA断裂修复过程中产生突变的新机制,并为进一步提高基因组编辑保真度提供了新思路。12月12日,相关成果以“APOBEC3 induces mutations during repair of CRISPR-Cas9-generated DNA breaks”为题,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上在线发表。CRISPR/Cas9是迄今为止最便捷高效的基因组编辑技术。虽然其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生物技术开发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并在临床研究中也显示出了极大的潜力,但由于编辑过程中存在的非靶向突变以及基因治疗的不可逆性,CRISPR/Cas9技术的精确性问题一直是科学界关注的焦点。陈佳教授的前期工作发现了APOBEC能够在DNA单链断裂修复过程中结合单链DNA并造成随机突变(Chen et al., 2014, eLi...
    2018-01-04
  • 物质学院林柏霖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入选ACS Editors'Choice
        近日,我校物质学院林柏霖教授课题组在以二氧化碳和烯烃为原料制备高分子材料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该研究提供了一种简单廉价、便捷可行的合成方法,以二氧化碳这一温室气体为可再生碳的来源,与烯烃结合,实现了可功能化高分子材料高效制备,为二氧化碳和烯烃制高分子材料的潜在工业化应用解决了一个关键性问题,并为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提供了新的策略。日前,该项成果以“Highly Efficient Synthesis of Functionalizable Polymers from a CO2/1,3-Butadiene-Derived Lactone”为题,在高分子领域知名期刊《ACS Macro Letters》上在线发表。该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入选为ACS Editors'Choice文章进行亮点报道,同时在美国化学学会网站头条新闻展示。此外,本论文的部分工作在今年7月召开的第十五届国际二氧化碳利用大会和10月召开的201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中,两次荣获大会优秀墙报奖。该论文中,物质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
    2018-01-04
  • 物质学院颜世超教授与合作者发现基于自旋的负微分电阻效应
    日前,我校物质学院颜世超教授与德国Max Planck结构与动力学研究所的Sebastian Loth教授合作,在原子尺度自旋链中发现了基于自旋的负微分电阻效应。11月21日,相关成果以“Dynamical Negative Differential Resistance in AntiferromagneticallyCoupled Few-Atom Spin Chains”为题,在知名学术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在线发表。该论文中,颜世超为共同第一作者及共同通讯作者,上科大为合作单位。负微分电阻效应是指电流随电压增加而减小的一种现象,具有负微分电阻特性的电子学器件在电子学设备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1957年日本科学家Leo Esaki在隧穿二极管中首次发现了负微分电阻特性,并揭示了电子的隧穿效应,因此获得了197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绝大多数的负微分电阻器件是通过调节电子的能级来实现的,工作电压一般都在1伏的量级。但是电子还具有自旋的自由度,开发基于自旋的负微分电阻器件能够有效降低器件的工作电压和功耗。颜...
    2017-12-08
  • 我校召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拓扑量子材料电子结构的调控和器件开发”启动会
    近日,由我校主持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拓扑量子材料电子结构的调控和器件开发”启动会在学校行政中心举行。出席会议的专家有:复旦大学封东来教授和修发贤教授、清华大学何珂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王浩敏研究员、南京大学袁洪涛教授和张海军教授。科技部高技术中心基础研究一处处长吴根、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基础研究处主管杨延峰、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科技合作处副处长王绛、我校副校长兼教务长印杰、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刘志、参与项目的骨干成员及我校科技发展处和学院相关负责老师出席会议。会议由物质学院副院长刘志主持。吴根处长代表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发表讲话,他首先对该项目得到获批立项表示热烈祝贺,同时对项目后续的开展实施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强调了落实法人主体责任的重要性。随后,副校长兼教务长印杰、和物质学院副院长刘志分别代表学校和学院致辞,表示上海科技大学是一所年轻的大学,该项目是...
    2017-11-30
  • 信息学院Laurent Kneip教授在ICCV 2017上获最佳论文提名奖
    近日,在意大利威尼斯举行的第16届计算机视觉国际大会(ICCV,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上,我校信息学院Laurent Kneip教授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Data61-CSIRO等单位合作发表的论文“Globally-Optimal Inlier Set Maximisation for Simultaneous CameraPose and Feature Correspondence”获得最佳论文提名奖(Marr PrizeHonorable Mentions),成为此次会议上获得此项殊荣的三篇论文之一。本届ICCV共收到2143篇论文投稿,其中621篇被选为大会论文,录用比例29%。其中有45篇口头报告(Oral)和56篇亮点报告(Spotlight)。据大会公开信息显示,本届共有3107名参会者。     在过去几年里,计算机视觉得到了飞速发展并取得了不少举世瞩目的成就,计算机视觉国际大会(ICCV)是计算机领域世界顶级的学术会议之一,每两年举办一届。其评选出的最佳论文(马尔奖)被看作是计算机视觉研究方面的最高荣誉之一。马尔奖...
    2017-11-13
  • 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研制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实现10拍瓦激光放大输出
    举世瞩目的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中国科技创新踏上新的奋斗征程。在党的十九大上,习总书记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时代。而新的时代也必然要求中国科技人扛起更大的责任,奋力推进新时代下的中国科技创新事业。广大科研人员以实际行动贯彻党中央要求,着力用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行动,不断取得科研突破。如今,趁着十九大的强劲东风,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再传捷报:2017年10月24日晚,位于上海浦东张江的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和上海科技大学超强激光光源联合实验室传来喜讯,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SULF)的研制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实现了10拍瓦激光放大输出,达到国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这是SULF装置继2016年8月实现5拍瓦国际领先成果之后再次取得重大进展。SULF装置计划于2018年底全面建成并对用户开放。超强超短激光能在实验室内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超强电磁场、超高能量密度和超快时间尺度综合性极端物理条件,在台式化...
    2017-10-26
  • 物质学院李刚教授与合作者联合实现新型二维拓扑量子材料验证
    近日,我校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李刚教授与华中科技大学凝聚态物理研究所付英双教授团队及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石友国研究员合作,联合实现了新型二维拓扑量子材料验证。9月22日,相关科研成果以“WTe2台阶处拓扑边界态的观测”(Observingtopological states residing at step edges of WTe2)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李刚教授与付英双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我校作为参与单位,负责全文的理论计算。拓扑绝缘体不同于普通绝缘体的是,它体内绝缘,但在边界或表面处存在导电的边缘态。这种拓扑边缘态因受体内部拓扑特性的保护而能稳定存在。在时间反演对称性的作用下,该拓扑边缘态不受非磁杂质引起的背散射,从而可以实现无耗散的电流输运。这种新奇的性质使得拓扑绝缘体在新型电子学器件领域中的应用充满了前景。在二维拓扑绝缘体的研究方面,科研人员理论上预测出了几十种材料体系,但只有几种体系在实验上得到证实。2014年,理论计算表明,单层的1T...
    2017-10-09
  • 物质学院杨波课题组在二氧化碳催化转化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我校物质学院杨波教授课题组在铜基催化剂表面CO2加氢制备甲醇的动态模拟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近日,研究成果以“Significance of SurfaceFormate Coverage on the Reaction Kinetics of Methanol Synthesis from CO2Hydrogenation over Cu”为题,在线发表于催化领域权威杂志《ACS Catalysis》。该研究成功发展了新的理论模拟方法,用于表面催化反应在真实反应条件下的动态模拟,并提出了全新的反应动力学模型,来对CO2加氢制备甲醇实验现象进行更准确的描述。CO2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也是自然界中碳资源的重要存在形式。如果能使用由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与核能)分解水制得的氢气,将CO2高效转化为甲醇,将既可以解决日益严峻的全球变暖问题,又可以生成重要的化工原料与燃料。研究团队在前期进行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大量理论模拟均在低表面物种覆盖度的条件下进行而实验条件下又发现催化剂表面存在大量甲酸根(HCOO)这一矛盾,创造性地提出了表面HCOO...
    2017-09-29
  • 我校免疫化学研究所与复旦大学合作研发出药物分子的可控性释放酸感应分子容器
    我校免疫化学研究所抗体偶联药物实验室刘佳副研究员与复旦大学化学系马达研究员合作,研发出酸感应的葫芦脲类分子容器,用于药物分子的可控性释放。近日,该研究成果在国际知名期刊《Angewandte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肿瘤等病理状态经常会导致微环境呈现弱酸性,因此,酸感应药物载体一直是药物研发的热点。这些载体在酸性微环境能实现药物分子的高效释放,因而在提升药物特异性上具有显著优势。目前已报道的酸感应药物载体,包括脂质体、纳米颗粒及药物-聚合物偶联物等几大类,而在此研究中,刘佳副研究员和马达研究员通过对具有高生物兼容性的葫芦脲类分子容器进行设计,使其获得了酸感应特性。研究团队通过对正电荷的葫芦脲进行柠康酐、马来酸酐和琥珀酰酐的化学修饰,使其携带负电荷,同时还能维持与配体的高亲和性。通过比较发现,不同化学修饰使得分子容器在酸性环境下呈现了不同程度的稳定性。研究者通过包裹原黄...
    2017-09-11
  • 生命学院黄鹏羽课题组成功解析慢性肝损伤后肝脏再生的分子机制
    我校生命学院黄鹏羽教授课题组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合作,发现慢性肝损伤后肝脏再生过程中生长因子IGF-2的重要调控功能。最近,相关成果以“Pericentralhepatocytes produce IGF-2 to promote liver regeneration during special injuries”为题,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HEPATOLOGY》上发表。肝脏再生机制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其中,基于70%肝脏切除模型,人们已经对急性肝损伤后的肝脏再生过程有深入的研究。然而,在临床上,大部分的肝脏再生发生在肝中毒、病毒感染或肝脏代谢疾病所引起的慢性肝损伤过程中。但由于缺少稳定的疾病模型,这一类慢性肝损伤后的肝脏再生过程的调控机制还不清楚。黄鹏羽课题组通过分析多种急性和慢性肝损伤小鼠模型,发现在一些慢性肝损伤过程中,会特异地由中央静脉区的肝实质细胞分泌IGF-2,从而促进肝脏再生的进行。这项工作证实,慢性肝损伤后的肝脏再生过程与利用70%肝脏切除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后肝脏再生过程有显著的区...
    2017-09-07
  • 我校物质学院与上海有机所联培硕士生在手性双异喹啉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我校物质学院特聘教授、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命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汤文军课题组在手性双异喹啉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实现了手性联硼酸酯介导的、高立体选择性的异喹啉还原偶联反应。日前,该成果以“Practical andAsymmetric Reductive Coupling of Isoquinolines Templated by Chiral Diborons”为题,在国际顶尖化学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在线发表。我校物质学院2017届硕士毕业生陈栋萍为论文第一作者,汤文军为通讯作者,上科大为第一完成单位。 联硼酸酯化合物作为制备芳基或烷基硼酸酯的重要合成原料被广泛应用于工业中,然而,利用其还原性在无过渡金属参与下实现碳碳键偶联则鲜有报道。利用简便易得的手性联硼酸酯实现高立体选择性的偶联反应将是很有吸引力的有机合成方法,而且具有实用价值。手性双异喹啉既可以作为相转移催化剂,又是重要的手性配体骨架,但是现有的手性双异喹啉的合成方法相当繁琐,且...
    2017-07-28
  •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895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62/64 跳转到 

上海市浦东新区华夏中路393号 201210(浦东校区)

上海市徐汇区岳阳路319号8号楼 200031(岳阳路校区)

Copyright © 上海科技大学 版权所有沪ICP备13001436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6855号

  • 附属学校
  • 附属幼儿园
    官方微信
En 中文
  • 学校概况
    • 学校简介
    • 校务委员会
    • 校领导
    • 机构设置
    • 大事记
    • 影像报刊
    • 联系我们
  • 院所设置
    • 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创业与管理学院
    • 创意与艺术学院
    • 人文科学研究院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 免疫化学研究所
    • iHuman研究所
    • 数学科学研究所
    • 材料器件中心
    • 大科学中心
    • SHINE项目
    • 2060研究院
    • 上海临床研究中心
    • 终极能源中心
  • 师资队伍
  • 书院生活
  • 教学培养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学术期刊
    • 通知公告
    • 科研基地
    • 仪器平台
    • 规章制度
    • 联系我们
    • EHS
  • 成果转化
  • 国际合作
  • 党群园地
  • 招聘
  • 招生
  • 就业
  • 招标
  • 邮件
  • Egate
  • 校历
  • 图书馆
  • 信息公开
  • IT服务
  • 联系我们
  • 附属幼儿园
  • 附属学校

© 2017 ShanghaiTech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