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
    • 学校概况
    • 活动
    • 公告
    • 科研进展
  • 学校概况
    • 学校简介
    • 校务委员会
    • 校领导
    • 机构设置
    • 大事记
    • 影像报刊
    • 联系我们
  • 院所设置
    • 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创业与管理学院
    • 创意与艺术学院
    • 人文科学研究院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 免疫化学研究所
    • iHuman研究所
    • 数学科学研究所
    • 材料器件中心
    • 大科学中心
    • SHINE项目
    • 2060研究院
    • 上海临床研究中心
    • 终极能源中心
  • 师资队伍
  • 书院生活
  • 教学培养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学术期刊
    • 通知公告
    • 科研基地
    • 仪器平台
    • 规章制度
    • 联系我们
    • EHS
  • 成果转化
  • 国际合作
  • 党群园地
  • En
    • 中文
  • 招聘
  • 招生
  • 就业
  • 招标
  • 邮件
  • Egate
  • 校历
  • 图书馆
  • 信息公开
  • IT服务
  • 联系我们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学术期刊
  • 通知公告
  • 科研基地
  • 仪器平台
  • 规章制度
  • 联系我们
  • EHS
  • 创管学院范筱萌团队在消费者行为研究中取得新发现
    近日,上科大创业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范筱萌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恩忠、博士生谢纯雅合作发表论文“Defending the rules: How exposure to immoral behavior influences the boundary preference”,刊登于知名学术期刊《商业研究期刊》(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不道德行为每天都在发生:从抢劫、腐败等犯罪行为到公共场所插队、大声喧哗等日常违规都属于不道德行为的范畴。当看到他人不道德行为后,人们的消费选择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本文通过五个实验发现,相比看到道德行为或普通日常行为,看到他人不道德行为会提升消费者对于“有边”产品,比如有背板的置物架、镶边的碗盘等的偏好。这是因为,看到他人不道德行为会给人一种失控感,这对于大多数人是一种心理威胁; 而相比普通设计的产品,有边界感设计的产品通过聚焦注意力和传递象征性的控制感可以帮助消费者弥补控制感的缺失,进而获得消费者偏好。 图. “有边”设计和“无边”设计产品示例同...
    2021-11-29
  • 数学所助理教授岳海天在随机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的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
    随机非线性薛定谔方程是偏微分方程领域最近几十年最受关注和最有影响的研究方向之一。上海科技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助理教授岳海天与合作者在该方向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11月17日出版的《数学新进展》(Inventiones Mathematicae)上。该期刊是世界四大顶尖数学期刊之一。以薛定谔方程为代表的非线性色散偏微分方程是一种描述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色散现象的偏微分方程,其应用领域包括量子物理、光学、凝聚态物理、水波方程等。随机初值方法是数学上理解常规初值在非线性偏微分方程下演化问题的经典方法,而低正则性的随机初值问题则是统计力学中吉布斯测度不变性的数学验证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岳海天与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邓煜和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教授Andrea Nahmod创建了随机张量理论(random tensor theory),解决了一类非线性薛定谔方程概率次临界的低正则性随机初值下的短时间适定性问题,并且通过随机张量提供了对不同频率随机演化相互作...
    2021-11-28
  • 物质学院刘朋昕课题组设计合成新型单原子分散铱催化剂
    上海科技大学物质学院刘朋昕课题组和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Christophe Copéret课题组合作,在单原子分散催化剂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制备结构精确单原子分散催化剂的方法,并在原子尺度上剖析了活性中心的表面配位结构,发现了特殊表面化学状态导致的奇特催化活性。该成果以“Atomically dispersed iridium on MgO(111) nanosheets catalyses benzene–ethylene coupling towards styrene”为题,发表于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Catalysis。 催化剂的原子结构模型单原子分散催化剂(或单原子催化剂)由于其在金属利用率和活性中心结构等方面的特点,已成为催化材料研究领域的前沿方向。虽然普遍认为单原子催化剂是均相催化和多相催化的桥梁,但领域内目前对单原子催化剂构效关系的理解和理性设计远不及均相催化体系。其难点在于,单原子中心的实际催化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配位环境,而均一的配位环境难以通过传统催化剂制备方法得到。 该研...
    2021-11-27
  • 信息学院张良峰课题组在多服务器非交互式可验证计算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第43届IEEE安全与隐私研讨会(Symposium on Security and Privacy,IEEE S&P 2022)将于2022年5月在美国奥克兰举行,以信息学院张良峰教授作为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的两人研究团队提交的题为“Multi-Server Verifiable Computation of Low-Degree Polynomials”的论文被该会议全文录用。 可验证计算允许计算能力较弱的用户将复杂计算任务委托(外包)给计算资源密集的云服务器并对云服务器计算过程的正确性进行验证。自从图灵奖获得者Shafi Goldwasser等人在2008年针对特殊函数构造多项式时间可证明、准线性时间可验证的非交互式证明系统以来,非交互式可验证计算技术已成为信息安全研究的热点。此类技术的核心要求是服务器必须向用户证明其计算过程的正确性,并且用户验证时间必须严格小于其自行执行计算任务所消耗的时间。同时确保计算结果的完整性和用户数据的隐私性是极具挑战性的难题。IACR Fellow、著名密码学家Rafail Ostrovsky等人曾经指出,非交互式...
    2021-11-26
  • 生命学院孙博课题组与合作者揭示Cas9蛋白高效靶向DNA的分子机制
    近日,上科大生命学院孙博课题组与南京医科大学沈彬课题组合作在知名学术期刊《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线发表题为”Efficient DNA interrogation of SpCas9 governed by its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 with DNA beyond the PAM and protospacer“( SpCas9与PAM和protospacer外的DNA静电互作决定其高效定位靶向DNA)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明确SpCas9位于1151-1156中的四个赖氨酸通过静电力与PAM和protospacer外的DNA互作,并揭示了该位点在调控SpCas9靶向DNA中的功能及机制。 CRISPR/Cas系统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细菌和古菌中的获得性免疫系统,可防御外源基因(如病毒和质粒等)的入侵。其中,II类CRISPR/Cas系统中来源于酿脓链球菌的Streptococcus pyogenes Cas9(SpCas9)目前被研究和使用的最为广泛。但是SpCas9蛋白存在脱靶效应,随之带来的随机性基因突变有着诸多风险。因此,深入了解SpCas9蛋白工作的分子机制,对提高编辑效率和准确性有重要...
    2021-11-25
  • 免化所刘佳课题组合作研究发现鼻病毒新型宿主因子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刘佳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瞿介明团队合作,利用其自行设计和构建的膜蛋白组CRISPR/sgRNA文库,首次鉴定了鼻病毒宿主因子OLFML3,发现该因子可以通过作用于细胞因子信号转导负调控因子3(SOCS3)来拮抗宿主细胞干扰素的产生。该研究成果以“Surfaceome CRISPR screen identifies OLFML3 as a rhinovirus-inducible IFN antagonist”为题,于10月22日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Genome Biology上在线发表。 鼻病毒是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原体,并与其他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像哮喘恶化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密切相关。鼻病毒种类繁多,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复杂多变。解析病原-宿主相互作用可利用高通量的功能基因组筛选手段实现;特别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的CRISPR筛选,很多新发或重要病原的宿主因子都利用此技术手段得以鉴定。然而,传统的CRISPR筛选多针对全基因组开展,常面临“背景信号”等因素导...
    2021-11-25
  • 水雯箐与何旭明团队开发深度神经网络模型挖掘磷酸化蛋白质组数据
    近日,我校iHuman研究所水雯箐课题组与信息学院何旭明课题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发表了题为 “DeepPhospho accelerates DIA phosphoproteome profiling through in silico library generation” 的研究论文,探索利用新型深度神经网络挖掘蛋白质组数据。该工作创建了DeepPhospho谱图预测模型,并为数据非依赖型(DIA)磷酸化蛋白质组的数据解析提供了一套新流程。该流程能够大幅提升对细胞内磷酸化蛋白质及其修饰位点的鉴定数目,同时保证位点鉴定和磷酸化水平定量的高准确度和可重复性。利用该流程对同一套组学数据进行重新挖掘,相比于常规的生物信息学流程能够发现更多的细胞生长因子介导的信号通路和调控的下游激酶。蛋白质磷酸化是最常见和功能最重要的一种翻译后修饰,几乎所有的细胞信号通路都受到磷酸化修饰的精密调控。近年来,基于质谱的磷酸化蛋白质组研究描绘出大量蛋白质的磷酸化修饰图谱,极大程度地加深了对信号转导网络调控的...
    2021-11-24
  • 物质学院联合团队在新型窄带隙半导体表面实验发现可调谐量子阱电子态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物质学院陈宇林/柳仲楷课题组与郭艳峰课题组在新型窄带隙半导体Nb2SiTe4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通过角分辨光电子能谱及隧道扫描显微谱等研究方法,首次在此材料体系中发现局域于材料表面的量子阱电子态(Quantum Well State),并通过表面钾原子掺杂,实现了量子阱态的可控调节。该成果以“Direct Visualization and Manipulation of Tunable Quantum Well State in Semiconducting Nb2SiTe4”为题在学术期刊ACS Nano上在线发表。 量子阱态是量子力学在凝聚态材料中体现出的重要性质。晶体势场在材料界面/表面发生变化时会形成势阱,当其宽度与电子德布罗意波长匹配时,电子会在势阱内形成能级分立的驻波,即量子阱。量子阱电子态在不同的材料体系中呈现出高迁移率、超导及铁磁性、量子自旋霍尔效应等诸多优良特性。电子功能器件中,量子阱态在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红外探测器及二极管激光器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Nb2SiTe4表面量子阱...
    2021-11-22
  • 生命学院沈伟课题组合作研究发现本能行为的本质编码规律
    本能行为如摄食、交配、斗殴、捕食等,是动物生存和繁衍的基础。这些行为被进化所固化,能够快速响应外界刺激,保证本能行为的反应迅速且稳定。但本能行为在应对复杂环境刺激时,也需要根据环境实时调整,保证行为的灵活性。11月11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线发表了上海科技大学沈伟团队与浙江大学李浩洪团队的合作研究成果,论文题为“Periaqueductal Gray Neurons Encode the Sequential Motor Program in Hunting Behavior of Mice”。研究团队阐明了导水管周围灰质(Lateral periaqueductal gray, LPAG)神经元编码动物捕食行为的基本规律,首次提出了哺乳动物本能行为的时间序列编码概念。神经元序列编码的方式对行为的产生至关重要。以往的研究发现在学习记忆和决策过程中,大脑海马结构和运动皮层神经元以序列放电的活动模式规划目标路径和形成目标导向动作。在本能行为中,例如捕食,是否采用类似的编码机制尚待进一步确定。研...
    2021-11-21
  • 生命学院庄敏课题组发现新的过氧化物酶体自噬调控因子
    过氧化物酶体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一类单层膜包裹的细胞器,和各种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过氧化物酶体和线粒体一样,是在细胞代谢、氧化自由基水平调控及抗病毒信号转导上具有重要功能的细胞器。尽管在功能上密切相关,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不同细胞器。然而,随着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双定位蛋白的发现,介导这两个细胞器功能关联的分子及其相关机制也逐渐被揭示。 近日,生命学院庄敏课题组在知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Cell Biology上在线发表题为“Ubiquitin ligase MARCH5 localizes to peroxisomes to regulate pexophag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报道了泛素连接酶(MARCH5)在过氧化物酶体上存在分布,并通过泛素化修饰过氧化物酶体膜蛋白实现对过氧化物酶体自噬的调控。该论文不仅对MARCH5的现有功能进行了拓展,也为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之间的功能协作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 MARCH5是已知定位在线粒体外膜上的...
    2021-11-21
  • 信息学院傅旻帆课题组在磁耦合式无线电能传输领域取得多项重要成果
    近期,信息学院智慧电气科学中心(CiPES)傅旻帆教授课题组在磁耦合式无线电能传输(IPT)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课题组在电力电子领域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了三项以上科大为第一完成单位的科研成果。 基于中继线圈的充电区域扩展技术针对无线充电产品普遍存在的充电区域有限,抗偏移能力差的问题,傅旻帆课题组提出了基于中继模块拓展充电区域的方法。该模块可独立设计,选择性引入与切出,与现有产品具有良好的兼容性。研究人员通过最优效率推导,建立等效耦合系数的概念,给出了中继模块工作的边界条件。基于该方法所制造的样机可以将有效充电区域提高5倍以上。 图:基于中继线圈拓展模块的实验样机及其等效耦合系数与效率曲线相关成果发表在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y Applications,题为Horizontal Charging Area Extension Based on Switchable Relay Coils。信息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赵鹏为第一作者。共同作者包括课题组硕士研究生周茂德、蒋祎璠...
    2021-11-14
  • 免化所科研团队在新型冠状病毒中和抗体研究中取得新突破
    10月29日,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Richard A. Lerner和杨光团队,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Ian A. Wilson团队以及英国牛津大学William James团队在针对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to SARS-CoV-2 Selected from a Human Antibody Library Constructed Decades Ago” 的研究论文。研究者们发现在20年前构建的天然全人源组合抗体库中含有针对SARS-CoV-2 S蛋白的中和抗体。这些抗体分子具有明显的免疫进化特征。这些组合抗体分子具有超强的抑制和中和COVID-19病毒的活性,对治疗性抗体药物以及有效病毒疫苗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SARS-CoV-2病毒持续感染引发的新冠肺炎已成为全球性的大流行病,对人类健康,生活以及社会稳定造成了根本性影响。全面理解病毒的发生发展,以及开发行之有效的治疗干预措施对当前疫情控制至关重要。暴露在新冠病毒表面...
    2021-11-14
  • 信息学院梁俊睿课题组在无源物联网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人体和物体的运动监测传感器在智能家居、智慧楼宇、城市安防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受限于当前电网供电和电池技术的发展,运动监测设备无法实现大规模、大范围、长时间、低成本的部署,因此难以实现泛在且永续的运动监测。事实上,我们的周边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形式的绿色能源,通过环境俘能技术可以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微小能量,摆脱对电网供能或化学电池的依赖。长远来看,对环境能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也能够为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能源发展目标作出贡献。 上海科技大学信息学院智慧电气科学中心梁俊睿课题组提出了运动供能物联网平台(Vibration-powered sensing node,ViPSN),不断拓展运动供能无源物联网的理论基础与应用场景。针对物体运动实时监测的应用需求,近期他们独立提出了一个由物体自身动能提供运动监测与蓝牙通信所需能量的运动捕获无源物联网系统。 他们设计的ViPSN-pluck将ViPSN平台与瞬态弹拨运动俘能结合,实现了无需电池供...
    2021-11-13
  • iHuman研究所徐菲课题组与合作者揭示电压门控钾通道受脂类分子调控的新机制
    电压门控钾通道(Voltage-gated potassium channel,Kv)促进钾离子在动作电位复极化阶段流出细胞,从而调节神经元和心肌等可兴奋细胞的膜电位,对神经系统和心脏等正常功能的维持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源电压门控钾通道包括12个亚家族(Kv1-Kv12),其中KCNQ通道蛋白属于其第7个亚家族(Kv7) ,具有重要生理和病理功能。 KCNQ通道蛋白的功能紊乱可导致癫痫、耳聋、神经发育紊乱、智力障碍等疾病。KCNQ通道蛋白的激动剂或抑制剂具有治疗相关疾病的潜力。然而,以往的靶向KCNQ的候选药物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开发新一代有效的药物需要从新的作用机制入手。因此,KCNQ通道蛋白与内源性信号调节分子以及候选治疗配体的复合物结构研究对指导未来的基础、转化和临床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近日,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徐菲团队和复旦大学舒易来团队合作在Neuron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lipid and ligand regulation of a human neuronal...
    2021-11-12
  •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920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38/66 跳转到 

上海市浦东新区华夏中路393号 201210(浦东校区)

上海市徐汇区岳阳路319号8号楼 200031(岳阳路校区)

Copyright © 上海科技大学 版权所有沪ICP备13001436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6855号

  • 附属学校
  • 附属幼儿园
    官方微信
En 中文
  • 学校概况
    • 学校简介
    • 校务委员会
    • 校领导
    • 机构设置
    • 大事记
    • 影像报刊
    • 联系我们
  • 院所设置
    • 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创业与管理学院
    • 创意与艺术学院
    • 人文科学研究院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 免疫化学研究所
    • iHuman研究所
    • 数学科学研究所
    • 材料器件中心
    • 大科学中心
    • SHINE项目
    • 2060研究院
    • 上海临床研究中心
    • 终极能源中心
  • 师资队伍
  • 书院生活
  • 教学培养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学术期刊
    • 通知公告
    • 科研基地
    • 仪器平台
    • 规章制度
    • 联系我们
    • EHS
  • 成果转化
  • 国际合作
  • 党群园地
  • 招聘
  • 招生
  • 就业
  • 招标
  • 邮件
  • Egate
  • 校历
  • 图书馆
  • 信息公开
  • IT服务
  • 联系我们
  • 附属幼儿园
  • 附属学校

© 2017 ShanghaiTech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