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
    • 学校概况
    • 活动
    • 公告
    • 科研进展
  • 学校概况
    • 学校简介
    • 校务委员会
    • 校领导
    • 机构设置
    • 大事记
    • 影像报刊
    • 联系我们
  • 院所设置
    • 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创业与管理学院
    • 创意与艺术学院
    • 人文科学研究院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 免疫化学研究所
    • iHuman研究所
    • 数学科学研究所
    • 材料器件中心
    • 大科学中心
    • SHINE项目
    • 2060研究院
    • 上海临床研究中心
    • 终极能源中心
  • 师资队伍
  • 书院生活
  • 教学培养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学术期刊
    • 通知公告
    • 科研基地
    • 仪器平台
    • 规章制度
    • 联系我们
    • EHS
  • 成果转化
  • 国际合作
  • 党群园地
  • En
    • 中文
  • 招聘
  • 招生
  • 就业
  • 招标
  • 邮件
  • Egate
  • 校历
  • 图书馆
  • 信息公开
  • IT服务
  • 联系我们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学术期刊
  • 通知公告
  • 科研基地
  • 仪器平台
  • 规章制度
  • 联系我们
  • EHS
  • 信息学院蔡夕然课题组提出超声和光声断层成像目标分割新方法
    在超声和光声断层成像的图像重建过程中,只有目标物体内部才是感兴趣的区域。由于缺少先验的边界信息,通常需要对整个视场进行图像重建,造成计算资源的浪费。获得成像目标的边界信息除能节省计算资源外,还能补偿由于声速不匹配带来的相位畸变,提高图像分辨率和对比度。目前,物体边界提取方法主要是在重建后的图像上进行图像分割,结果容易受到图像本身重建质量的影响。例如,重建图像中存在的噪声、伪影和低对比度会降低分割的质量。针对上述问题,上海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蔡夕然课题组提出了一种信号域的目标边界分割方法,从超声信号中直接提取目标边界位置信息进行分割。该方法无需图像重建即可直接从原始超声信号中恢复成像目标的边界信息,在人手指和小鼠躯干超声/光声实验中展现了很好的鲁棒性(图2)。该方法克服了传统分割方法的结果依赖图像重建质量的问题,也可以和后续的超声/光声断层成像的图像重建无缝衔接,提高重建质量。此项工作由...
    2023-03-26
  • 信息学院林丰涵课题组提出超构表面多模态快速分析与综合方法
    第六代移动通信需要突破单口面天线性能的极限以实现通信速率的显著提升。多模多入多出天线阵列技术在上一代多入多出天线技术的基础上新增了多模态这一全新的自由度,是实现单口面性能突破的关键使能技术。但是,由于模式空间解的丰富性,即便在最先进的单节点双路处理器上对多模谐振器进行一次精准的模式谱分析也可能需要上百小时。因此,受限于大规模、高精度的模式分析对庞大高效并行算力的现实要求,该技术一直未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重视,成为阻碍高性能多模天线技术和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关键瓶颈之一。针对以上问题,上海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林丰涵课题组提出并实验验证了一种基于表面阻抗等效的快速模式分析、调控与综合方法,通过物理等效实现了多模分析与计算效率的极大提升。该工作提出的等效表面模式分析方法是电磁超构表面的特征模理论从单元向阵列的重要拓展,通过降低对复杂超构表面阵列进行模式分析、综合和调控的时间与成本,...
    2023-03-24
  • 利用飞秒超快光谱拍摄“分子电影”,刘伟民课题组科研成果三登国际期刊封面
         mKeima红色荧光蛋白是生物医学成像中重要的荧光探针,可被紫光激发产生波长620纳米的红色荧光。它能够与青色荧光蛋白同时被紫光激发产生双色荧光,已被成功地应用于双色荧光互相关光谱检测中。X射线晶体结构学解析表明,自然状态下mKeima蛋白内同时存在顺式和反式两种结构的发光分子。这两种结构的荧光蛋白激发后的发光状态如何?是否都发射红色荧光?研究这些问题将有助于理解这类红色荧光蛋白的发光机理,发展具有更高稳定性和量子效率的红外荧光蛋白。近日,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刘伟民课题组与合作者采用四种不同的超快激光光谱技术及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在飞秒(10-15秒)到纳秒(10-9秒)的时间尺度里以“分子电影”的形式向人们实时展示了光激发状态下mKeima荧光蛋白中发光分子的超快结构变化过程。实验观测到,蛋白中反式发光分子是产生620纳米红色荧光的主要来源;而顺式发光分子在激发后通过快速的结构扭转耗散掉了激发的能量...
    2023-03-23
  • 祝贺!上科大教授荣获首届“Science, She Says! ”国际奖项
        近日,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助理教授杨楠荣获由意大利外交与国际合作部颁发的首届“Science, She Says! ”青年女科学家奖。全球共有5位女科学家获奖,杨楠是亚太地区唯一获奖的女科学家。获奖证书      意大利外交与国际合作部(MAECI)于2022年发起首届“Science, She Says! Award”青年女科学家奖,奖项的颁发对象是优秀的非意大利籍青年女科学家,目的是表彰为科学进步作出贡献、促进与意大利的双边科技合作的年轻女性科学家。      杨楠毕业于意大利罗马第二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系,2016年全职加入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担任助理教授、研究员。杨楠团队致力于设计及开发高效、稳定且经济的能源材料,应用于能量转化与储存研究领域。近几年,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对电水解制氢、氢燃料电池等领域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杨楠与意大利罗马第二大学、意大利国家研究院等...
    2023-03-20
  • 生命学院童夏静组发现突触前CaMKII在神经元突触通讯的新功能
    3月15日,上海科技大学生命学院童夏静课题组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UNC-43/CaMKII-triggered anterograde signals recruit GABAARs to mediate inhibitory synaptic transmission and plasticity at C. elegans NMJs”的研究成果,报道了突触前钙/钙调蛋白依赖的蛋白磷酸激酶II(CaMKII)触发突触通讯新功能的发现,探讨了其调控抑制性突触传递的效率与可塑性。突触是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通过突触传递,神经元可以接收兴奋性信号与抑制性信号。抑制性突触传递的紊乱与多种精神类疾病相关,如自闭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突触传递既能保持稳定性,也能根据环境变化做出调节以适应环境。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突触的上级神经元(突触前神经元)需要和下级神经元(突触后神经元)进行“通讯”:上级神经元在感知环境(神经活性)变化时,需要触发顺向信号“告知” 下级神经元环境的变化,让其做出改变,从而...
    2023-03-17
  • 物质学院谢琎课题组在六方氮化硼稳定催化丙烷氧化脱氢制烯烃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近期,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谢琎课题组在研究六方氮化硼(h-BN)催化丙烷氧化脱氢(ODHP)反应的失活机制与稳定性提升策略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揭示了水蒸气等小分子气体对h-BN的剥离是造成其催化活性快速下降的重要原因,并借助原子层沉积(ALD)工艺,增强了h-BN二维结构的层间作用力,大幅提升了催化剂的结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丙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基础原料,可用于生产聚丙烯、异丙苯、环氧丙烷等诸多产品,催化丙烷氧化脱氢制丙烯(ODHP)普遍被认为是一种潜在快速提升丙烯产能的生产工艺。在众多丙烷氧化脱氢催化剂中, h-BN的综合性能最为优良,极具工业推广潜力。但最新研究发现,h-BN在高温富水环境下催化ODHP时容易与产物水蒸气作用发生分解,造成活性组分硼元素的快速流失,导致催化性能快速衰减。因此明晰h-BN在催化环境下的分解机...
    2023-03-16
  • 信息学院汪婧雅课题组研究成果论文被AAAI会议录用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信息学院汪婧雅课题组的研究成果“Lifelong Person Re-Identification via Knowledge Refreshing and Consolidation”被AAAI年会(AAAI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AAI 2023)接收录用,并入选大会口头报告。AAAI年会是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的CCF-A类人工智能领域知名学术会议。行人再识别终身学习是面向现实场景的一种学习范式,期望能够不断处理在不同时间段、不同地点采集到的连续且非平稳分布的行人再识别信息流。在这种学习范式下,模型在每个训练阶段只能见到当前任务的训练数据。与传统的终身学习相比,在终身学习场景下开展的开集细粒度图像检索问题,其挑战在于如何有效保存旧知识并逐步增加新的识别能力。目前的多数方法都在解决模型的灾难性遗忘问题,缺乏对旧知识的优化和整合。图 :(a) 行人再识别终身学习流程示意图 ;(b) 不同终身学习方法效果对比研究团队认为在终身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减少行...
    2023-03-16
  • 信息学院石野课题组在神经网络优化层微分上取得重要进展
    深度学习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神经网络在各种机器学习任务中被广泛采用,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然而,神经网络模型通常包含大量的参数,容易受到对抗攻击或过拟合等的影响。数学上的优化问题是指在一定约束条件下求解一个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现实世界中的物理信息和人类知识适合被建模为包含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优化问题。因此,将优化问题纳入神经网络有利于深刻理解神经网络的输出和内部运行机制,能够调整神经网络的归纳偏差,增强神经网络的鲁棒性和可解释性。近日,信息学院视觉与数据智能中心(VDI)石野课题组针对神经网络优化层,提出将优化问题解耦后进行交替微分,大幅提升优化层梯度计算效率,相关研究成果以“Alternating Differentiation for Optimization Layers”为题,被人工智能知名国际会议ICLR 2023接收录用。基于此,石野课题组研发并开源了神经网络底层训练求解器Alt-Diff,这是继卡耐基梅隆大学OptNet和斯坦福大学CvxpyLayer之...
    2023-03-16
  • 信息学院哈亚军、汪辉课题组在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领域发表重要科研成果
    图割算法在与最大流、最小割问题相关的优化任务中被广泛使用,如神经网络优化、编译器优化以及计算机视觉任务等。由于图割算法具有很强的数据依赖性和很高的时间复杂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图割算法往往会成为任务运行时的瓶颈。上海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哈亚军课题组发现图割算法在一些应用场景中(如图像分割,双目视觉等格状图应用)可以利用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s,FPGA)的可重构特性弱化算法中的数据依赖,从而加速算法运行。为此,哈亚军团队与信院特聘教授汪辉团队合作,提出了折叠网格架构(Folding Grid Architecture)以及乱序并行执行技术(Out-of-order Parallel Execution),将单层大型格状图映射到虚拟的多层小型格状图上。该方法使得大型格状图可以在小尺寸的处理器阵列中运行,并且增加了在不同层并行运算的可能。实验结果表明,此设计可以实时解决最大1920 x 1080个节点的格状图最大流、最小割问题。...
    2023-03-14
  • 物质学院杨晓瑜组在轴手性二芳基醚不对称合成领域取得进展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杨晓瑜课题组在轴手性二芳基醚不对称合成领域取得突破。研究成果在国际知名期刊《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上在线发表。轴手性阻转异构体是一种由于σ键的受限旋转而引起的立体异构体,在天然产物、药物分子以及手性催化剂中广泛存在。如在著名的抗生素万古霉素(Vancomycin)中,就同时存在一个联芳基阻旋异构和两个二芳基醚阻旋异构(图1)。相较于较为常见的联芳基阻旋异构体,二芳基醚阻旋异构体具有独特的双轴结构,近年来,阻转异构体的不对称合成受到有机化学家的广泛关注,但对于轴手性二芳基醚的催化不对称合成方面的研究鲜见报道,这是因为同时构建空间拥挤的二芳基醚结构以及实现其更为柔性的双轴手性结构的立体选择性控制都存在巨大的挑战性。之前的研究都局限于某一特定类型的底物结构,因此发展基于新的结构类型的、同时可以实现轴手性二芳基醚高效催化不对称合成的新方法是非常有意义的。图1. ...
    2023-03-14
  • “麻醉牛奶”治抑郁:生命学院胡霁课题组与合作者的新发现
    上世纪70年代初,一种乳白色的药物丙泊酚被发现具有稳定、舒适的镇静作用,它被形象地称为“牛奶”。该药物解决了上一代静脉麻醉药对人体的副作用,如影响呼吸和血压、驻留体内等。自1986年正式进入临床使用以来,丙泊酚既可用于全身麻醉,也适用于手术时间短的小操作或检查,是静脉麻醉药中当之无愧的“王者”,每年服务全球亿万患者。有趣的是,在临床使用中,大家发现丙泊酚不仅带来了催眠、镇静与遗忘,还常常让入睡的患者产生美梦,使得他们心情愉悦,产生放松感。3月13日,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脑健康研究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麻醉科研究团队合作,在国际神经科学的专业期刊《神经元》(Neuron)上发表题为“Propofol exerts anti-anhedonia effects via inhibiting dopamine transporter”的研究论文,探讨了丙泊酚产生欣快感的神经机制,并挖掘出“麻醉牛奶”这款“老药”在抑郁症治疗中的新...
    2023-03-14
  • 信息学院自动化与机器人中心在机器人微纳控制、运动控制、感知技术等领域取得科研进展
    信息学院自动化与机器人中心(STAR Center)专注于机器人与自动化领域的持续创新,中心近期在机器人领域知名国际会议2023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ICRA 2023)上发表了多项科研成果。先进微纳控制技术非接触式粒子操控(NPM)因其非侵入性的优点,比传统的粒子操控具有更大的应用潜力,大大扩展了机器人在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等领域的操控能力。中心的刘松课题组基于机器人方法在水平面成功操控了微米粒子,实现了自动捕获、闭环定位和实时运动规划,重复定位的精度高达像素级别,可应用于平行3D打印、微装配等场景。成果以“Noncontact Particle Manipulation on Water Surface with Ultrasonic Phased Array System and Microscopic Vision”为题发表,信息学院2019级本科生张叶歆和2021级研究生李家齐为共同第一作者,信息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贾羽宇、信息学院助理研究员李腾老师参与了此项目,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
    2023-03-10
  • 物质学院黄逸凡课题组揭示光电化学水氧化反应的电子转移中间体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黄逸凡课题组通过原位光谱观察到Au上光电化学水氧化反应的质子耦合电子转移反应中间体,该发现极大增进了人们水氧化反应动力学的理解,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图1 原位光谱技术用于研究光电化学水氧化质子耦合电子转移反应的示意图 水氧化反应是裂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实现清洁能源储能的重要步骤。它包含四个质子-电子转移步骤,统称为质子耦合电子转移反应,质子、电子转移的耦合与否会极大影响水氧化反应势垒及反应动力学。通常认为,质子、电子的转移遵循耦合转移机理,而近期有研究表明质子、电子的转移可能分步依次进行。以往针对水氧化反应中质子-电子转移步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电极材料结构的表征方面,缺乏在分子水平上关于质子、电子转移步骤中间体的直接证据。黄逸凡课题组采用基于超微电极的电化学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和近常压光电...
    2023-03-10
  • iHuman研究所水雯箐团队与合作者发展点击化学-亲和质谱技术用于GPCR配体筛选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水雯箐课题组和上海交通大学董佳家课题组及美国Scripps研究所Barry Sharpless课题组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the Sciences, PNAS)发表了题为“Affinity Selection of Double-Click Triazole Libraries for Rapid Discovery of Allosteric Modulators for GLP-1 Receptor”的研究论文,通过建立点击化学与亲和质谱联用技术,设计、合成并筛选模块化三氮唑分子库,发现了一组靶向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的新型别构调控剂。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P-1R))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家族,是治疗II型糖尿病和肥胖症的明星靶标。其天然肽激动剂的衍生物作为上市药物具有显著的降血糖、减体重的效果且副作用低,目前针对该靶标的小分子药物开发如火如荼,竞争激烈。为挖掘新的化学空间,水雯箐团队与其合作者独辟蹊径,利用双点击化学反应...
    2023-03-10
  •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895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23/64 跳转到 

上海市浦东新区华夏中路393号 201210(浦东校区)

上海市徐汇区岳阳路319号8号楼 200031(岳阳路校区)

Copyright © 上海科技大学 版权所有沪ICP备13001436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6855号

  • 附属学校
  • 附属幼儿园
    官方微信
En 中文
  • 学校概况
    • 学校简介
    • 校务委员会
    • 校领导
    • 机构设置
    • 大事记
    • 影像报刊
    • 联系我们
  • 院所设置
    • 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创业与管理学院
    • 创意与艺术学院
    • 人文科学研究院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 免疫化学研究所
    • iHuman研究所
    • 数学科学研究所
    • 材料器件中心
    • 大科学中心
    • SHINE项目
    • 2060研究院
    • 上海临床研究中心
    • 终极能源中心
  • 师资队伍
  • 书院生活
  • 教学培养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学术期刊
    • 通知公告
    • 科研基地
    • 仪器平台
    • 规章制度
    • 联系我们
    • EHS
  • 成果转化
  • 国际合作
  • 党群园地
  • 招聘
  • 招生
  • 就业
  • 招标
  • 邮件
  • Egate
  • 校历
  • 图书馆
  • 信息公开
  • IT服务
  • 联系我们
  • 附属幼儿园
  • 附属学校

© 2017 ShanghaiTech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