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
    • 学校概况
    • 活动
    • 公告
    • 科研进展
  • 学校概况
    • 学校简介
    • 校务委员会
    • 校领导
    • 机构设置
    • 大事记
    • 影像报刊
    • 联系我们
  • 院所设置
    • 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创业与管理学院
    • 创意与艺术学院
    • 人文科学研究院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 免疫化学研究所
    • iHuman研究所
    • 数学科学研究所
    • 材料器件中心
    • 大科学中心
    • SHINE项目
    • 2060研究院
    • 上海临床研究中心
    • 终极能源中心
  • 师资队伍
  • 书院生活
  • 教学培养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学术期刊
    • 通知公告
    • 科研基地
    • 仪器平台
    • 规章制度
    • 联系我们
    • EHS
  • 成果转化
  • 国际合作
  • 党群园地
  • En
    • 中文
  • 招聘
  • 招生
  • 就业
  • 招标
  • 邮件
  • Egate
  • 校历
  • 图书馆
  • 信息公开
  • IT服务
  • 联系我们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学术期刊
  • 通知公告
  • 科研基地
  • 仪器平台
  • 规章制度
  • 联系我们
  • EHS
  • 祝贺!信息学院两项工作获图形学知名国际会议ACM SIGGRAPH最佳论文提名
    2024-06-29
  • 喜讯!上科大学子与校友合作开展的研究入选人工智能领域CVPR 2024最佳学生论文奖
    2024-06-27
  • 物质学院杨帆课题组发展高分辨STM成像方法解决铜表面氧化物结构难题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杨帆课题组通过构建原子分辨且具有选择性成像能力的扫描隧道显微镜(STM)针尖,并结合上海大学欧阳润海课题组理论计算,成功解析了困扰表面科学领域三十余年的“44”和“29”两种铜表面氧化物薄膜的原子结构,为理解铜表面氧化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44”和“29”铜氧化物薄膜的发现始于对Cu(111)表面氧化过程的早期研究。1991年,Jensen等人首次报道这两种铜氧化物薄膜的形成,并以其单胞参数相对于Cu(111)表面晶格的放大比例命名。三十多年来,为研究这两种表面氧化物薄膜的构效关系、深化对催化过程的理解,科学家们采用多种表面科学技术,并结合理论计算提出了若干结构模型。然而受困于表征手段有限的空间分辨率,人们对结构模型的准确性一直存在争议。杨帆课题组长期致力于发展用于原位催化研究的原子分辨的高稳定性STM成像...
    2024-06-25
  • 生命学院范高峰组合作开发新一代NAMPT降解剂有望联用治疗NAPRT缺陷型泛癌
    6月20日,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范高峰实验室与合作者在学术期刊《细胞化学生物学》(Cell Chemical Biology)上以封面文章发表了题为“NAMPT-targeting PROTAC and nicotinic acid co-administration elicit safe and robust anti-tumor efficacy in NAPRT-deficient pan-cancers”的研究论文,开发了具有更优代谢稳定性的新一代靶向NAMPT(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的嵌合体(PROTAC)降解剂,与烟酸联用在治疗NAPRT(烟酸磷酸核糖转移酶)缺陷型泛癌中展示出安全性和有效性。 NAD+(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作为氧化还原反应的辅酶,具有参与能量合成和DNA修复等多种生理功能。NAMPT作为合成NAD+补救途径的关键限速酶在多种肿瘤细胞中高表达,是癌症治疗中的潜在靶点。NAMPT一方面在细胞内以iNAMPT的形式发挥酶活功能,负责NAD+的生物合成;另一方面分泌到胞外以eNAMPT的形式发挥非酶活功能,促进肿瘤发生发展。前期靶向NAMPT的策略主要集中在...
    2024-06-21
  • 信息学院李权课题组在人机协同及可视分析领域取得进展
    上海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李权课题组(交互智能与可视分析实验室ViSeer LAB)致力于开发先进的交互和可视分析技术,促进人、机器和数据之间的紧密互联,提升真实世界中涉及大量数据、复杂人工智能模型以及不同背景用户群体的数据探索效率,支持通用的数据科学工作流程的可视化设计、开发和评估。近日,课题组在人机协同及可视分析领域的研究成果被可视化与计算机图形学领域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Visualization and Computer Graphics (TVCG) 正式接收。 基于人机协同的知识辅助标注:高效创建医疗文本语料库医疗文本标注旨在从非结构化文本中提取有价值的标签信息,在医学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标注数据生成方法通常依赖于严格的规则,可能无法适应新任务。虽然机器学习(ML)方法减轻了人工标注的工作量,但对于缺乏相关技术背景的研究人员来说,配置ML模型以满足特定的研究需求仍然具有挑战性。为了克服这些挑战,李权课题组...
    2024-06-19
  • 上科大拓扑物理实验室张石磊课题组在三维拓扑磁结构的调控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拓扑物理实验室张石磊课题组利用极小的温度梯度实现了对磁斯格明子弦的几何弯折,为三维拓扑磁结构的调控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基于磁有序体系在有限温度下的磁振子摩擦效应,构筑了精准的二维温度场,设计了原位中子散射实验,在经典的斯格明子体系MnSi中成功实现了三维弦的操控。研究成果发表在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磁斯格明子是一类由电子自旋在实空间构成的涡旋磁结构,因其特殊的拓扑几何构型能够诱导出一系列层展电磁学效应。斯格明子在第三个维度表现出类似于二类超导磁通的管状结构。因其在数学形式上体现出与狄拉克弦(链接两个磁单极子)的等效构型,斯格明子的核心在三维的连接被称为斯格明子弦。在实验上实现对弦的几何弯折具有重要的意义:弦的断裂能够产生丰富的三维拓扑奇点,为拓扑缺陷的基础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物理载体,同时,弦的弯曲是构造全新三维拓扑磁有序相的前提。然而,目前对磁斯格明子...
    2024-06-19
  • 生医工学院沈定刚课题组在医学影像人工智能领域取得多项研究成果
    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沈定刚教授课题组在磁共振模态合成、快速重建,影像配准、分割,以及头颈癌放疗剂量分布的预测等领域深入探索,近期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在IEEE TMI、IEEE JBHI、IEEE TBME、Medical Image Analysis、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上发表。1、探索多模态脑部磁共振影像任意缺失模态的合成技术现有的医学影像合成方法通常基于已获取模态和缺失模态之间的跨模态转换,但通常只能合成特定的模态,不能灵活处理不同数目的模态缺失场景,同时依赖网络的单次前向传播合成缺失影像。为此,本工作提出一种任意模态缺失磁共振影像统一扩散合成网络,区别于传统的跨模态映射范式,从“渐进式全模态修复”的角度高效实现任意缺失模态填补。该方法不仅能基于单一模型应对任意缺失模态的生成,并且在多个多模态医学影像数据集上的多种模态缺失情况下均展现出最优的表现,充分展示了所提出模型的优越性。图1. 提出的基于扩散模型的多模态脑磁共振影...
    2024-06-14
  • 物质学院郑宜君课题组构建原子级精确的非平衡耗散体系
    与传统基于平衡态的自组装不同,耗散自组装是一种由能量持续输入而维持的非平衡组装过程,一旦能量耗尽系统会自发返回平衡态。这种能量耗散行为在生命体系中十分普遍,也是生命体发挥自我调节、进化和复制等时空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如在秀丽隐杆线虫的细胞骨架中,燃料三磷酸鸟苷分子与微管蛋白非共价结合,产生的11个不稳定原丝环微管使秀丽隐杆线虫细胞分化和迁移非常迅速,导致其只有3-4周的寿命。相比之下具有14个原丝环微管的哺乳动物,寿命则可高达数年甚至数十年。受类似的细胞中肌动蛋白或微管蛋白耗散组装启发,科学家近年来陆续开发了化学燃料、光、声和电能驱动的新型耗散自组装人工体系。但这些人工体系在结构精度和功能性控制方面与自然界相去甚远,因此如何使用化学手段精准控制耗散组装体结构进而精细调节其功能,对于深入理解生命学奥义、开发类生命的活性材料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以上难题,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郑宜君课题组利用配...
    2024-06-12
  • 生命学院Tomoyasu Sugiyama组揭示裂殖酵母Coilin同源物Mug174调控静息期分子机制
    6月3日,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Tomoyasu Sugiyama研究团队在《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发表了题为“The fission yeast ortholog of Coilin, Mug174, forms Cajal body-like nuclear condensates and is essential for cellular quiescence”的研究成果,首次在单细胞真核生物-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中鉴定出Coilin蛋白的同源物Mug174。研究证实,Mug174通过相分离机制形成Cajal body(卡哈尔体),并揭示了Coilin蛋白维持细胞静息期(G0期)的调控机制。这为理解Coilin/Cajal body功能障碍与人类疾病(如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Cajal body是定位在细胞核中的一种无膜结构,作为备受关注的核体之一,Cajal body在snRNPs(small nuclear ribonucleoprotein particles, 小核糖核蛋白复合体)和snoRNPs(small nucleolar ribonucleoprotein particles, 小核仁核糖核蛋白)的生物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
    2024-06-12
  • 创艺学院武颖娜组设计合成3D打印高性能磁流变弹性体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创意与艺术学院智造系统工程中心武颖娜课题组在《今日材料物理学》(Materials Today Physics)期刊上发表了题为“Fabrication and property research of a new 3D-printable magnetorheological elastomer (MRE)”的研究论文。针对磁流变弹性体(Magnetorheological Elastomer, MRE)作为智能阻尼、磁控吸波材料的应用前景,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可打印MRE(Printable MRE, p-MRE)材料,并首次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出了磁流变性能优异的p-MRE样品。MRE具有优异的磁场可控性能,可实现振动控制、吸波降噪、触觉传感等功能,但受到传统模具成型工艺的限制,难以制备复杂的结构和形状,限制了诸多复杂场景下的应用。随着无模具成型的3D打印技术迅速发展,为制备复杂结构的MRE提供了可能。p-MRE原材料的设计与合成、3D打印工艺的开发以及磁流变性能的调控,是制备复杂结构MRE零件的难点和挑战。武颖娜课题组设计了一种基于热塑性聚氨酯(TPU)和羰...
    2024-06-07
  • 物质学院联合团队交叉合作,构建活性肽类天然产物合成新平台
    多学科的交叉碰撞与融合是科研创新的重要源泉。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李健、凌盛杰、刘一凡课题组在合成生物学、材料科学、化学及生物信息学等交叉领域密切合作,继开发构建了有生命的“活体凝胶”后,取得又一新成果,构建了核糖体肽类活性天然产物的体外生物合成与发现新平台,该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核糖体翻译后修饰肽类(RiPPs)是一类活性天然产物,其化学结构复杂且丰富多样,具有抗菌等多种生物活性。随着基因测序和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在原核、真核和古细菌等生物体中已发现RiPPs的广泛分布,但绝大部分生物合成RiPPs的基因簇(gene cluster)尚待探究。因而,亟需一种高效的生物合成平台,用于RiPPs的快速发现、生物合成与活性鉴定,以满足深入机制研究和临床应用的需求。针对上述需求,上科大物质学院联合团队结合无细胞基因表达、生物催化和生物信息学等交叉手段,构建了一种高效的体外Ri...
    2024-06-05
  • 信息学院赵登吉组在合作博弈论领域首次研究“激励早加入”并斩获AAMAS 2024最佳论文奖
    近日,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赵登吉课题组与上海财经大学理论计算机研究中心合作完成的论文“Incentives for Early Arrival in Cooperative Games”被第23届智能体及多智能体系统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utonomous Agents and Multi-Agent Systems, AAMAS 2024)接收,并荣获本届会议唯一的最佳论文奖。传统的合作博弈主要研究“如何将合作产出的价值分配给合作者”问题,分配目标包括合作的稳定性和分配的公平性。为了公平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劳埃德·夏普利(Lloyd Shapley)在1951年提出了夏普利值(Shapley value)的合作奖励计算方式,核心是把一个合作者加入到一个团队所带来的边际贡献作为此合作者奖励计算的依据。由于传统的合作博弈不考虑加入顺序,所以无法用某一种特定的加入顺序计算所有人的边际贡献。为此夏普利提出了将所有可能的加入顺序都考虑一次从而计算出每个合作者的平均边际贡献,以此作为他们的奖励分配。但在现实...
    2024-06-03
  • 生命学院盖景鹏组与合作者揭示粘多糖症相关溶酶体跨膜乙酰化结构机制
    5月20日,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盖景鹏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于杰课题组、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Alexey V. Pshezhetsky课题组在《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发表了题为“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lysosome transmembrane acetylation by HGSNAT”的研究论文,解析了HGSNAT无底物结合apo状态、与乙酰辅酶A(Ac-CoA)结合以及与乙酰化产物结合的冷冻电镜结构,揭示了一种由乙酰肝素-α-氨基葡萄糖N-乙酰转移酶(HGSNAT)介导、不同于传统的乙酰转移酶的全新溶酶体跨膜乙酰化分子机制,为开发更有效的治疗粘多糖症ⅢC(MPS IIIC)疾病的治疗策略提供了结构线索。硫酸乙酰肝素(HS)是位于细胞表面和细胞外基质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糖胺聚糖之一,在发育、炎症、血管生成、细胞生长和病毒感染等一系列生物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HS的降解需要多种溶酶体酶的协同,其中HGSNAT是...
    2024-05-27
  • Nature:上科大华甜刘志杰团队与合作者揭示苦味受体TAS2R14独特的配体识别机制
    5月22日,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华甜和刘志杰团队,联合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孙金鹏团队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九人民医院杨驰团队在《自然》(Nature)上以“文章加速预览 (Accelerated Article Preview, AAP)”形式在线发表了题为“Bitter taste TAS2R14 activation by intracellular tastants and cholesterol”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植物来源苦味物质、上市药物分子及胆固醇对苦味受体TAS2R14的独特调控机制。这也是华甜和刘志杰团队继2022年在《科学》(Science)上报道首个人源苦味受体TAS2R46后,在人体苦味化学感知研究领域的又一次突破。 味觉是生物体的重要生理感觉之一,在营养摄取和规避有害物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拥有酸、甜、苦、咸、鲜五种基本味觉,这些味觉主要由舌面上的味蕾对不同的味觉分子进行响应。当味觉受体识别到特定的味觉分子时,受体被激活并触发味觉神经信号,该信号传递到大脑味觉中枢,进而...
    2024-05-23
  •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895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11/64 跳转到 

上海市浦东新区华夏中路393号 201210(浦东校区)

上海市徐汇区岳阳路319号8号楼 200031(岳阳路校区)

Copyright © 上海科技大学 版权所有沪ICP备13001436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6855号

  • 附属学校
  • 附属幼儿园
    官方微信
En 中文
  • 学校概况
    • 学校简介
    • 校务委员会
    • 校领导
    • 机构设置
    • 大事记
    • 影像报刊
    • 联系我们
  • 院所设置
    • 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创业与管理学院
    • 创意与艺术学院
    • 人文科学研究院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 免疫化学研究所
    • iHuman研究所
    • 数学科学研究所
    • 材料器件中心
    • 大科学中心
    • SHINE项目
    • 2060研究院
    • 上海临床研究中心
    • 终极能源中心
  • 师资队伍
  • 书院生活
  • 教学培养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学术期刊
    • 通知公告
    • 科研基地
    • 仪器平台
    • 规章制度
    • 联系我们
    • EHS
  • 成果转化
  • 国际合作
  • 党群园地
  • 招聘
  • 招生
  • 就业
  • 招标
  • 邮件
  • Egate
  • 校历
  • 图书馆
  • 信息公开
  • IT服务
  • 联系我们
  • 附属幼儿园
  • 附属学校

© 2017 ShanghaiTech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