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19-12-13 第26,346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8版:文汇教育

“你把菜种好,我替你把菜炒好!”

上海科技大学“姐妹花”博士同时入选“福布斯30岁以下精英榜”

“你大胆在科研的最前沿探索,我替你把基础科研转化成药、济世救人” 彭瑶(左)、华甜正在做试验。(均受访者提供) 本版图片:除标注外均新华社发
       ■闻夏
      
       在上海科技大学,当彭瑶和华甜这对同门师姐妹共同出现在校园时,那是最亮丽的风景线:青春、美丽、自带学术光圈——刚过30周岁,两人的科研成果屡次震惊学界:她们的论文曾发表在《细胞》《自然》这样的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博士毕业后,两人同时被破格提升为副研究员;不久前,她们还同时入选福布斯30岁以下精英榜……
      
       这样的女神级人物,却不约而同卯上了一件“苦差事”:做原创新药,济世救人。
      
       新药研发有多苦?且不说研发动辄数十年,耗资巨大,光是繁琐的日常科研就会耗去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不少优秀的男性科研人员都因为熬不住转行了。“如果这一辈子能做成一个药,帮助到患者,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了。”这是彭瑶和华甜坚定的期许。
      
       幸运的是,她们这份朴实的追求得到了上海科技大学的贴心呵护。学校既从制度上给予她们逐梦的自由,又在资源对接上给予支持。如今,两人在上科大共享一间办公室,美好又艰苦的逐梦之路每天在此延展……
      
       是热爱,让她们走在科研的最前线
      
       大多数人认为伟大的事业是刺激而惊险的,但是任何事业都是由小事堆叠起来的,甚至是重复性的、繁琐的小事。那些能耐着性子、运用智慧将这些琐事、小事做好的人,终会找到自己事业的方向
      
       “蛋白质是人体一切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比如说皮肤,其主要成分就是蛋白质。不过小小的蛋白质,眼睛无法直接观察到。”每一次向人介绍自己的研究领域,彭瑶总是难掩对蛋白质科学的热爱——谁能想象,人体这样精密的生物体竟是由一个个看不见的蛋白质分子组成,而它又如此复杂!要是能解析它的结构,摸清蛋白质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新的药物,这是多有成就感的事啊!
      
       带着这份对生命的好奇与热爱,五年前彭瑶进入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进行博士课题研究,师从iHuman研究所执行所长刘志杰教授。此时,稍早一年“拜师”的华甜已是所里响当当的人物——华甜大胆接下了一个最前沿的科学难题作为博士课题。这个课题是国际G蛋白偶联受体(GPCR)研究的泰斗级人物雷蒙德·斯蒂文斯教授“压箱底”的难题,曾难倒过数位美国顶尖研究所博士和博士后。
      
       让人意外的是,华甜只用三年多就解开了难题,并接连在 《细胞》《自然》杂志发表三篇论文。
      
       “华甜特别优秀!而且为人特别谦逊。”回忆往事,彭瑶很是感概。当年,眼瞅着师姐已经发出多篇高质量论文,而她的研究因实验难度较大,几经努力仍停滞不前。“是华甜给了我继续坚持的信念。”她说。
      
       实验、失败、查文献、实验、失败、查文献……,这是大多数时候,科研工作枯燥乏味的“真相”,对很多正值芳华的女生来说,可说不堪忍受。虽然,彭瑶和华甜也和大多数女生一样,喜欢打扮,也想趁年轻去看看各地的风光。但相比于这种平凡的美,科学本身更有一种说不清的魅力牢牢吸引着她们。
      
       还记得2016年11月8日下午6点,经历多次失败的彭瑶和导师刘志杰又一次出现在了位于日本兵库县的大型同步辐射加速器SPring-8的强X射线场,当电脑屏幕传回高质量的蛋白质晶体衍射点时,彭瑶回头一看,身后的导师刘志杰已流露出难以言表的欣喜——这种对生命的感动,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却又是人类所共通的。最终,她的这项研究结果成功刊发在了《细胞》杂志上。
      
       是自由,让她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
      
       我觉得自己像一条小河中的一滴水,缓缓流过荒原,最终来到了我渴慕已久的大海
      
       “我是白羊座,华甜是狮子座,我俩特别互补、合拍!”彭瑶说着,一旁的华甜羞涩一笑。即便采访时,华甜的话也是少而专业,边上的彭瑶则总能适时科普、补充细节,而这种补充又会得到华甜的点头认可——她们就像是一对紧密缠绕的DNA双螺旋!
      
       相仿的年纪、互补的性格、共同的理想,又同样聪颖勤奋,每次想到这对爱徒,刘志杰的心里总是充满感激:她们就像是天赐的一对搭档,好像注定要相遇,要共同完成做药这个使命。可如何因材施教让她们发挥特长?刘志杰翻来覆去想过好几遍。
      
       “华甜沉静细心,科研能力独领风骚;彭瑶活泼亲善,颇具领袖气质。”反复掂量之下,培养路径逐渐清晰起来:为了加速两人实现共同的梦想,科研能力更突出的华甜将继续在基础科研的主战场冲锋陷阵;彭瑶则聚焦转化研究,在科学、商业、知识产权之间拿捏分寸,最终将这些研究成果转化成药。
      
       没想到,这种大胆的想法得到了上科大的全力支持。学校因才设岗,对华甜、彭瑶这样特别突出的科研人才直接给予“副研究员”待遇。上科大人才考核坚持“重品行、重育人、重学问、重能力、重公认”这五条标准。同时给予人才足够的成长空间,如果华甜在后期发展中遇到瓶颈,需要去国外顶尖实验室深造,上科大也会为她提供丰富的访学机会。更重要的是,涉及到药物成果转化的各类资源,学校都将提供帮助和支持。对于华甜和彭瑶的梦想来说,这无疑是最好的礼物。
      
       “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的科研平台为我们的科研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彭瑶感慨道。“冷冻电镜是目前国际上研究蛋白质结构的最新技术,相较于传统技术,它能更快捷地帮我们看清蛋白质的三维结构,这对了解细胞的功能以及细胞之间的协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现在的工作也得到上科大生物电镜平台的大力支持!”华甜说。
      
       更让人惊叹的是学校的办事效率:2019年初,五台最新的冷冻电镜就出现在了上科大人字楼的地下室里。借助着这一“利器”,华甜所在的刘志杰课题组内又解出了四五个蛋白质结构,这一次,她们还摸清了蛋白质分子“伙伴”之间的沟通方式,眼下,一篇高质量论文正在待发——这就是华甜,永远铆足了劲冲在第一线,永远不会让人失望的华甜!
      
       去医院了解临床需求、去了解市场情况、了解药企的药物设计思维方式……这些则成了彭瑶的日常工作。
      
       好消息是,在和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沟通的过程中,彭瑶发现,原来她们的研究成果或可用于眼病的治疗,后续的转化研究正在马不停蹄地进行中。
      
       “你把菜种好,我替你把菜炒好!”这是彭瑶常挂在嘴边的玩笑,也是她对华甜、对导师、对自己的郑重承诺。
      
       此刻的她和华甜,理想在前、最靠谱的搭档就在身旁,身后还有坚实的后盾支持,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让人幸福呢?